孩子学习遇到问题“请家教”已经成了很多家长的最优选择。(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家教,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教育,表现在社会上就是人的教养,道德品行的高低。表现不好,会被认为是“没教养”、“教养不好”;表现的好,会受到人们的称赞:“有教养”、“教养好”。
今日大陆的“家教”只有“教”而没有了“育”。一谈起家教,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教授知识与技能,孩子学习遇到问题“请家教”已经成了很多家长的最优选择,就是请个家庭教师教授孩子知识与技能,完全忽视了“育”。
在《说文解字》中:“育,养子使之善也。”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性,不断的充实孩子善良的本性。《三字经》中有:“养不教,父之过。”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行的培养与教育,是父亲的过失,家庭的失职。
古人很重视家庭教育,言传与身教并重。北宋名臣范仲淹曾经向钱氏买了一座庭园,打算搬到那里定居。地理师说此地风水极好,必会接连不断有人做官,范仲淹听了却说:“既然如此,与其一家人独自显贵,还不如让江苏一带的读书人,都能来此受教育,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显贵了。”便将这个地方改为学堂。
范仲淹的次子纯仁也是一代名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曾命纯仁将俸禄五百斛麦子,用船载回苏州老家。船过丹阳,纯仁上岸见父亲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家正处在“三丧未葬,二女未适”的困苦之中,遂将五百斛麦子赠石。石收麦子后,仍然愁容满面地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纯仁又将载麦的船一并送给他。
范仲淹闻知此事,很高兴,连连称赞儿子做得对。清朝乾隆帝南巡,三次到过天平山(范仲淹故居),并敕建“高义园”褒扬此事。
范仲淹画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范仲淹乐善好施,但自奉甚俭,位居要津后,若无宾客登门,吃饭仅有一种荤菜,妻儿的衣食,仅能基本自足。他在广德军司理参军任满离职时,穷得只剩一匹马,最后只好卖马而回。后来,因经略边防有功,朝廷赏赐金银甚多,他却全部分给部下,自己未留分文。虽居高官,却“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范仲淹死的时候,穷得“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但是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个个能继父志,所以孙曾辈又再发达,代生贤良,历八百年(至清朝)而不衰!这与范仲淹的家教纯正有很大的关系。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