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画竟能治愈顽疾(图)

有这么一个记载,有一幅《秋山红树图》画得甚好,清初“四王”画家之首王时敏观后大加赞赏并欲留下。怎奈画家不肯割爱,王时敏只好在画上题词作罢:“石谷此图虽仿山樵,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丞为宗。故风骨高奇,逾出山樵规格之外。春晚过要,携以见视,余被欲留之,知其意颇自珍,不忍递夺,每为怅怅然。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者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庚戊谷雨后一日西卢老人王时敏题。”由此得知王时敏欣赏这幅《秋山红树图》后,困扰难治的咳嗽竟然消失了,因此有感而发,题了上面一段话。《秋山红树图》的作者就是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翬。

一幅好画,不只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因为好画的背后带有很正的能量,观者自然会积极向上以及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益。反之,许多带有魔性的当代作品,没有任何章法和内涵,乱涂一气,带给人的就是颓废、堕落、阴暗和邪恶。正如近代海派唐云自称“药翁”,因为他认为好的画就像药一样是能治愈人的。

王翬(1632-1717),清初“四王”之一,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等。他出身于绘画世家,祖上五代擅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生父王云客善画山水。王翬少时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21岁时,王翬以小景扇面见赏于王鉴,被收为弟子,后又师事王时敏。王时敏拿出家藏珍品让他临摹,王翬画艺大进,最终成为清代著名画家,时人吴梅村称其为“画圣”。

王翬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清代张庚的《国朝画征录》评其为“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王翬对传统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宋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借王翬的临摹得以传世。王翬用笔多细秀繁密,墨色浓润苍劲,境深远而且含蓄。偶画花卉,秀隽有致。

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宋骏业之荐,王翬上京主持《康熙南巡图》的一系列制作。该图是王翚带领约一千名画工,包括画家杨晋、冷枚、王云、徐玫等人,历时六年完成的共十二卷的长篇巨制,描绘康熙皇帝六次南巡的情况。该图为绢本,设色,纵高67.8厘米,每一卷的长度为14米至26米不等,今尚存九卷。南巡图绘毕,王翬曾获当时皇太子胤礽接见,赐座、赐食,并赐“山水清晖”四字。王翬归里之后,求画者甚众。

王翬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2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摹仿古画,笔墨尚未成熟;35岁到60岁为中期,这时期他广泛吸取前人优良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作画专心精意。因此,这一时期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王翬晚年的山水画,用笔遒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在简练中求苍茫。

王翬学习古人的范围较广,从元四家到宋人的大青绿山水都有涉猎。在“四王”中,王翬是个真正的职业画家,而其他三位都有为官的经历。他的山水画是“四王”之中技法最全面的画家,同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同,他的画无一不是精心构思,恭笔为之。由于王翬临摹宋、元名迹,吸取名家技法,溶为一炉,所以是清初“四王”中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其画风影响后代。

本文留言

作者戴东尼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