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清零”政策已经成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灾难。(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中共的“清零”控制疫情的政策已经成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灾难,无论是对经济层面,还是百姓生活方面,都是一场残酷的考验。特别是对中国百姓的心理影响,阴影将笼罩几代人。
君不见,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和海外的推特上流传大量影片和图片,让外界可以部分了解“清零”政策产生的人道危机:人们被封锁在家中挨饿,寸土寸金的高楼大厦回荡着尖叫和怒吼;百姓和社会名人的至亲,因延误治疗而枉死;人们被强行带走集中隔离,与父母分离的婴幼儿的啼哭声更是令人心碎。
“清零”政策对经济的杀伤力触目惊心
目前,中国因“清零”政策采取封城措施城市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35%,是一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如果持续下去,第三季度GDP将比第二季度0.4%的增长更差,导致全年GDP增长不到2%。
当然,上面是测算,最终还是要靠国家统计局立大功。正所谓“官方一张嘴,机构跑断腿”。为了获得、验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中外研究机构要付出比几年前更多的努力才行。
那么,仅从官方数据来看,这个缺德的“清零”政策对经济的杀伤力极大。
7月15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环比萎缩2.6%。经济增速创下两年多来的最低水平,比预期的还要低,而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强的城市,上海第二季度GDP同比萎缩13.7%。
“清零”政策还消耗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都让地方政府的收入捉襟见肘。
8月17日,中共财政部公布财政收支情况。从收入端来看,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能反映经济现状。
一看家底要空了,李克强也急的火烧眉毛,到处开会督战。他表示,今年至今发布的经济支持政策已经超过疫情之初的2020年。甚至下了死命令,要求沿海的4个经济发达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完成中央财政上缴任务。因为这4个省份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
“清零”政策还消耗着百姓的医保治病救命钱,并且产生着大量的医疗垃圾。中共动不动就“全域大规模核酸检测”,数以亿计的人被要求每2、3天,甚至每天都要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目前,中国核酸检测机构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粗略统计,截至2022年4月,中国核酸检测已经完成了115亿次左右。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量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存在处置不当的风险,这会给环境和民众的健康构成威胁,正在造成一场生态危机。
这些荒唐的举动,连官媒都看不下去了。新华社旗下的《半月刊》发文称,没有疫情也做大规模核酸检测,多轮核酸都是阴性还要求继续天天做检测,“嗓子眼都捅出茧子了”。
谁决定“清零”政策何时废止?
为什么坚持“清零”政策?官方的解释是,“由自身国情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百姓们肯定不愿意总是被当做动物管理,时时刻刻被监控着,随时有被封控的危险,自己的财富甚至宠物也存在被收缴和摧毁的威胁。那么,说明就是所谓“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共在左右这一切了,不是什么自身国情决定的。
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坚持动态清零,出现了疫情必须立即严格防控,该管的要坚决管住,决不能松懈厌战。”
这下子,人们的心凉透了,大骂习近平,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实施“清零”政策不过是习近平想要保证平安连任的借口之一。
笔者也不喜欢习近平,没什么文化还保党恋权想连任,满脑子顽固旧思想,也不思进取。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采取西方主要国家与病毒共存的策略,恢复正常经济活动和百姓生活,习近平就不会连任了吗?当然不会,略微知晓中国时政局势的人都知道,在中共体制内已经没有强有力的政治派系可以反对习近平,达到不让他连任的目的。
一个习近平将连任的信号是,习近平9月14日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习近平自2020年1月出访缅甸后,首次出国访问。如果习近平较长时间“隐身”,说明权斗到了危急时刻。现在敢于出国,才说明后方无虞。
再试想一下,如果习近平现在下台了,“清零”政策会不会废止?不会,只会维持下去,虽然可能存在微调或变相的政策,但总体的趋势不会变。就好像现在中共允许人们生育第三个孩子,但官方明确的告诉大众:这仍是计划生育政策。
因为,这些都取决于中共的邪恶本质:想要控制一切,如果不能达到其想要的,就要毁掉一切。
笔者认为,更应该从根子上找原因,习近平依恋权力的根子是中共,他只是想利用中共保住自己的权力,以至自身以及家族的安全。但殊不知,中共也是利用他达到苟延残喘的目的。对于中共来说,习近平只是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已。达到了权力顶峰的人,不顺从中共控制一切的邪恶本质,也就会被随时废弃掉,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中共总书记的赵紫阳等人都是例子。因此,剥离掉吸附中国政治和经济肌体上的中共才是正途。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