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三大烦恼:认母 废后 立储(视频)
【故国神游.两宋风华】28集 仁宗难断家务事 朝堂振起台谏风


普通人的家事就是他自己的私事,旁人不便过问。可天子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图片来源:故国神游)

有句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天子也是一样,都有令人头疼的家务事。宋仁宗这一生有三件家事让他困扰不已。哪三件呢,认母,废后,立储。说白了,谁是妈妈,谁当太太,谁是儿子,就这三件事。普通人的家事就是他自己的私事,旁人不便过问。可天子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有人想了,天子权力大,想干嘛干嘛,恰恰相反,天子无私事,他的家事也都成了国事,成了天下事,大臣得而言之,言官得而谏之,或者苦口婆心,或者抗声直谏,说得合适不合适,宋仁宗也得坐那儿听着,听完还得谢谢大家踊跃发言,真是很不容易。所以,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宋仁宗的家务事。

第一件认母。我们之前讲过,宋仁宗有三个母亲。生母是李宸妃,然后由刘太后认为己子,又由杨太妃代为扶养。明道二年三月,刘太后去世。遗命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大政。这道遗命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御史中丞蔡齐,殿中侍御史庞籍,右司谏范仲淹等人纷纷站出来反对。蔡齐认为皇帝已经成年,不是说当年,仁宗还是小孩子,刘太后有涉政的必要,现在的情形完全不同。范仲淹则进一步对“太后”的封号提出质疑,认为太后是母号,只有母亲才能用这个称号。杨太妃虽然扶养皇帝有功,也不能因此就获封母号。用现在的话讲,不能把保姆跟妈妈划等号。最后,这件事的定论是杨太妃还是获封皇太后称号,但是,不参与军国大政,所以,杨太妃的事就这样解决了。

但是刚解决完这件事,宋仁宗还没有从刘太后去世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又得知了一个更震惊的消息,知道自己的生母其实是李宸妃,李宸妃在刘太后去世前一个月就去世了,更有传闻说李宸妃死于非命。仁宗是非常孝顺的人,可以想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心情之复杂。最后他去祭拜母亲,命人打开棺木,结果看到李宸妃穿的是皇后之服下葬的,尸体用水银处理过,所以玉色如生。他这才明白李宸妃并不是被害死的,并且是以高规格的礼仪予以安葬。事实上,刘太后的确是没有必要在自己贵为皇太后,并且是在李宸妃和自己都已是垂幕之年的时候去谋害她。宋仁宗应该想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哭拜过李宸妃之后,就消除了对刘太后的误解,而更加感念刘氏之德。所以,李宸妃的事就是这样解决的。

而关于刘太后,因为刘太后涉政十年,政风严明,也得罪了不少人,同时她晚年时迟迟不还政,很多正直大臣对此很有意见。现在刘太后去世了,不少人开始到仁宗跟前讲刘太后摄政时的种种不是。这个时候,右词谏范仲淹站出来向仁宗进言说,太后受先帝之讬,养护陛下十余年,应当掩其小过,以全后德。其实在刘太后生前,范仲淹可以说是最坚决主张,强烈主张太后还政的人之一,但是太后去世后,范仲淹并没有操戈相向,而是非常客观的肯定其功,不计其过,足见范仲淹的君子之风,有大体识大局。

所以最后,宋仁宗的三位母亲都获封太后称号,刘氏被尊为章献太后,李氏被尊为章懿太后,杨氏被尊为章惠太后。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宋仁宗的第二件家事,废后。仁宗的第一位皇后姓郭。郭氏被立为皇后是章献太后的意思,不是仁宗自己选的,所以一直不受宠。当时有两个宫人尚氏、杨氏比较得宠,对郭后就不太尊敬。一次尚氏对郭后出言不逊,郭后一生气扬手要打。仁宗见状跑上来挡着,结果一巴掌就打到了仁宗的脖子上,这下事情就闹大了,仁宗一气之下决定废后,结果这场家庭纠纷就惊动了朝堂上下。当时宰相吕夷简因为与郭后有过节,所以对仁宗废后表示支持。而一众台谏官则认为仁宗废后理由不够充分,认为吕夷简是挟私报复郭后更是有违道义,于是纷纷站出来反对。

就在诏书下达的当天,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率领着一众谏官、御史,到垂拱殿外,请求皇帝诏见。守门的人不给通报。于是孔道辅就拍打门环,就是古时的大门上有铜环,即是拉手,也是敲门用的。他就一边拍打门环,一边大声疾呼:“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臣言。”可以想见当时大家情绪都比较激动,场面比较激烈。台谏官们都不肯走,没办法,仁宗就让宰相吕夷简去跟台谏官们解释,为什么要废后。于是众台谏官们又聚到中书,就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吕夷简是很能言善辩的人,他就说,“废后汉唐自有故事”。意思是废后这个事,东汉光武帝就做过,因为光武帝也是一代明君嘛,所以他的意思是光武帝就做过,当今皇帝也可以这样做。大家一看,噢,吕夷简这是要借古说今,问题是这帮台谏官,像孔道辅、范仲淹这些人,哪个不是博古通今,学问了得,口才了得,马上回怼:光武帝虽然做过废后的事,可是咱们皇上是尧舜之资,您做为宰相,应当是致君尧舜,尧舜的标准多高啊,应该高标准嘛,怎么能跟着光武帝学呢。一句话把吕夷简噎的没话说,只好拱手而立,说:你们自己去跟皇帝说吧。众台谏一看,也吵不出个明堂来,算了,还是明天上朝堂上吵去,于是大家就约好了,第二天上朝廷争,就是在朝堂上辩论。不过,吕夷简到底是久经官场,经验丰富,就来了一个先发制人,上奏仁宗,把孔道辅和范仲淹都派到外地做官。所以,第二天还没等上朝呢,诏书就下达了,孔道辅出知泰州,就是到泰州做知州,范仲淹是出知睦州。

但是事情没算完,吕夷简没想到,台谏官们并没有因此而默不作声,当时一个台谏官叫杨偕的,马上上奏,请求与孔道辅、范仲淹一起外放。还有两个台谏官,郭劝和段少连,也一起上疏。可以说这样一来,这件事就更轰动了。本来大家只是围绕郭后当废不当废在争论,现在问题更尖锐了,成了朝廷是否有公道,台谏是否行直道,成了原则性问题了。富弼也上疏,富弼,大家都知道,北宋名臣,官至宰相,不过,当时还他没有当宰相,他也上疏说:“陛下举一事而获二过于天下”,意思是您做了一件事,犯了两个错,“废无罪之后,一也;逐忠臣,二也。此二者皆非太平之世所行,臣实痛惜之。”可以说是言词激切。

那这件事的结果是,虽然有众台谏官的反对,但是未能阻止郭后被废。第二年,仁宗立曹氏为后,还好,曹氏是很贤德的一位皇后。至于之前被贬出京的范仲淹、孔道辅,后来也都被诏还,或者官复原职,或者委以重任。

我们再来说最后一件事,立储,就是选太子。因为仁宗皇帝一直没有子嗣,特别是晚年时候健康每况愈下,却迟迟没有立储君,众台谏,众大臣们,为了这件事也是操碎了心。谏官范镇,并州通判司马光、翰林学士欧阳修、殿中侍御史包拯、知制诰吴奎,刘敞,宰相文彦博,富弼,韩琦等都先后或是上疏,或是面陈,力请仁宗立太子。

比如言事官范镇先后十九次为这个事情上疏,但是都没有得到答复,他又等了一百多天,等到什么程度呢,须发皆白。后来范镇当面劝仁宗立储时,边说边流泪,仁宗也一起落泪,并说,我知道您是忠心为国,但请再等两三年。范镇看自己立储的建议没有被采讷,就辞去了言官之职。但辞职后,还是经常上疏说立储之事。而且呢,仁宗说让他再等两三年,这个话范镇一直记得,三年后范镇又对仁宗说,您答应我再等三年,愿早定大计,意思现在已经三年了,希望能早立太子。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那些读书人,他们为官的出发点,真的是为了社稷为了国家,忠心赤诚,感人至深。最后,在从言事官和执政大臣的努力下,仁宗终于在嘉佑七年八月立太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今天我们讲了宋仁宗的三件家务事,这三件事当时都是轰动朝野的,当然,历史过去之后呢,我们并不觉得这些事有那么重要,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去讲它呢,是因为这些事情的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比如仁宗废后这件事,本身,这事到底对不对呢,也许就如台谏官与宰相的争论一样,就看你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你用光武帝的标准,那可能就是当废,用尧舜的标准看,也许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就是这些事情的本身,其实并无绝对的定论,但是今天我们通过这些事情,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的台谏官们大展风采,他们敢于坚持原则,以道义辅佐皇帝,行直道不避权贵,这种士气与精神极大的鼓舞了天下的读书人,这一点才是这些历史故事的意义所在。

欢迎关注干净世界【故国神游】频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https://www.ganjing.com/zh-TW/video/1fh0uuoal4d23nHCRt5yFTVmv1q41c

Youtube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

本文留言

作者元曦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