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喻〉一文借事论事,事理浅显易懂,事例生动形象,引人深思。(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谚曰: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全后魏文》卷四十二)古人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得知识增加个人智慧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对此也深有同感。书不可不读,读到〈弈喻〉一文时,顿感对己可谓是发人深省;深省后又哑然失笑,因为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类似文中所述之事。
〈弈喻〉简明扼要 寓意深远
〈弈喻〉是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钱大昕所著《潜研堂文集》中一文,文章借事论事,事理浅显易懂,事例生动形象,引人深思。
〈弈喻〉原文写道:“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此段文言文大意是:我在朋友家中观看围棋对弈时,(见到)一位宾客数次对弈均败走麦城。我(不仅)嘲笑棋局失算,(还)总是想要替换这位宾客来对弈,并且认为他围棋水平不如自己。过了一会儿,这位宾客请我来对弈,(此时)我对他颇为轻视。棋局刚开始没落几个棋子,宾客在棋局中就已经占据了上风。当棋局进行快一半的时候,我不得不为中盘越来越陷入苦思,苦思逆转试图妙手回春;然而,宾客对弈却是轻松自在且游刃有余。最后终盘计算胜负时,宾客赢了我十三子,(对此)我羞愧难当,耳红面赤,哑口无言。从此以后,但凡观看棋局对弈时,我自始至终都静坐沉默不语。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这段大意是说:现在的学者(或读书人)在读古人撰写的书籍时,多以批判的眼光在指责古人的错误;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多是喜欢或乐于对别人的错误进行评头品足一番。(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人本来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或出现过失;然而,若是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或位置上来相处,客观、平心来衡量思考一下,难道自己真的能做到不犯一点错误或不出现任何过失吗?人能够看到或知道他人的错误或过失,却看不到或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或过失;人能指出他人小的错误或过失,却没有看到自己存在着或出现了重大错误或过失。(对于君子个人修为来说,)我自己尚且向内查看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之处都自顾不暇呢,哪里还有什么空闲时间来对他人说长道短一番呢?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文章最后一段的大意是讲:个人棋艺的高低强弱,自有标准高下立判。(棋局对弈过程中,)下错了一步棋或出现了一次失误,围观棋局的人能看得出来,虽然想为自己的错误或过失进行辩护,(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所犯下的错误也是无法掩盖的。在事理方面,人都赞成支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或观点,也都反对自己所认为不正确的事情或观点。如今世上没有像孔子这样被奉为“至圣”的圣人,谁能断定自己所说的、所赞成的就是千真万确的?如此一来,那么他人的错误或过失未必没有收获(即失败乃成功之母),自己没有出现错误或过失也未必不是大的错误或过失(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不作为的心态)。如果人与人之间彼此(因出现错误或过失)不能停止互相嘲笑、讥讽,如此言行举止真的连观棋不语的人都不如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