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论为何炒作美国化学品事故(图)


美国俄亥俄火车脱轨事件(图片来源:DUSTIN FRANZ/AFP via Getty Images)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23年2月23日讯】2月3日,美国一列载有危险化学品的列车,在俄亥俄州发生脱轨意外。这个事件在美国不是什么大事,但诡异地在中国被热炒:中国网站和自媒体大量“报导”事件,并一度渲染为“美国版车诺比事件”(车诺比核电站事故发生在苏联解体前夕的乌克兰)。该事件在美中舆论之间的反差,耐人寻味。

简单地回放一下事件。发生意外的地方是俄亥俄州东部边界靠近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东巴勒斯坦村”(Village of East Palestine),这个小镇只有4000多人,是美国的典型small town。小镇上有一条铁路。值得说明一下,在美国这类铁路现在主要是货运用,没有客运列车使用。列车事故发生在3日星期五晚上9点左右,多个车厢脱轨翻侧,其中五个车厢主要装载了液化氯乙烯。氯乙烯是制造聚氯乙烯(PVC,即家用白色水管的材料)的原材料,易挥发,会燃烧,有毒性,属于危险化学品。在运送时一般先高压液化,再使用特殊容器。车厢翻侧后,容器损毁,液化氯乙烯流出燃烧,同时有空气进入容器内。这样就会有爆炸风险。到了4日,当地市长要求事故周边一英里的居民撤离(无强制性)。到了2月6、7日,工程人员无法阻止液体外流,又担心爆炸,于是给车厢减压,主动控制释放出氯乙烯气体,引导到一个挖出来的大坑中受控燃烧,产生了冲天的“黑色蘑菇云”。到了9日,市长宣布当地已安全,居民可以回家,但有居民抱怨自来水和空气有异味,意外附近有死鱼等等。

整个事件基本就是这个过程。在美国国内,这种规模的事件并不太严重,也没有人员伤亡,环境署(EPA)也有检测报告说有附近环境的监测指标没有超标,也没有什么证据说明当地政府处理有太大不当。基本上,这只算是“地区性新闻”。

然而,该事件在中国却掀起了非比寻常的报导规模。

中国媒体首先把这个化学品泄漏意外渲染为“美国版车诺比事件”,说什么泄漏会长期影响环境,“一个事故毁了一个小镇几十年”,氯乙烯是一级致癌物,燃烧不充分也会产生致癌物“戴奥辛”,燃烧过程中还可产生毒气“光气”即一战中被使用的毒气,有毒气体会飘往全球,危害全球大气,指责美国不负责任地污染全世界云云。

第二,抹黑美国传媒被资本控制,被美国政府控制,只顾报导“中国气球”和超级碗(Super Bowl),报喜不报忧,不肯报导“美国的丑闻”。

第三,把事件往美国政府“不负责任”上靠,以抹黑美国制度“不如中国”。这包括当地政府过早让居民回家,美国联邦政府不肯援助州政府。

最后,就连中国战狼外交部也加入大合唱,发言人汪文斌质问美国:“谈到转移视线,我倒是很想问问美方,为什么能看见18000米高空飞行的气球,却对美国俄亥俄州上空的氯乙烯‘毒蘑菇云’视而不见?”

这些指责绝大部分毫无道理。

首先,这次意外根本不像中国媒体抹黑的这么严重。氯乙烯虽是有害化学品,但不是剧毒物,没有即时的危险。它固然是“一级致癌物”,所谓“一级致癌物”来源于美国癌症学会的分级,这里的“一级”指的是有明确证据可致癌的物质,二级是“可能”致癌的物质。可见,所谓“一级”只是“可否致癌”的分类,并没有明示暗示该物质致癌能力的强弱。于是这个一级清单是非常大的列表,包括大量常见的化学品。甚至还包括了中国食品“中国式咸鱼”(Salted fish(Chinese-style)),相信没有多少中国人没有吃过咸鱼。至于致癌能力的强弱是以接触的剂量为准则,这个指标根本没有在这个清单上涉及。正如中国网站知乎的一句话,“撇开剂量去谈毒性是耍流氓”,单是说某种东西“有毒”而不谈剂量,毫无实际意义。

氯乙烯确实会导致职业病,但只是在长期接触和大量接触的职业场合才需要忧虑的事。由于氯乙烯非常容易挥发,在光照中又非常容易分解,所以不会残留,很快就稀释和分解了。所以也不容易造成对环境的长期污染。在这个事件中,氯乙烯的最大危险性在于爆炸,而不是环境污染。工程人员最后采用释放燃烧的方案,避免爆炸,是意外出现后的最符合安全原则的处理救济方案。

氯乙烯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即盐酸),盐酸是唯一有害物,但大部分都会逸入大气中。即便溶入水中也可用碱性物质中和。至于燃烧不充分的话,确实会有其他各类有害物质,但最主要的不充分产物是碳,即浓烟的主要成分。不充分燃烧也可能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至于其他有害物质(比如光气和二恶英)即便有,也都是极少量的。无论氯乙烯、氯化氢、一氧化碳还是极少量的其他有害气体,在大气中都会被大气瞬间稀释和循环,在大气中,这点数量不值一提。

因此,把这个“地区性”的意外说成“世纪灾难”,甚至和“车诺比”核灾难相提并论,这都是故意的夸大。至于什么会影响全球大气之类,更是荒谬无论。粗俗地说,就好比一个人放了个屁,你说他会熏死整个台北市的人一样荒诞不羁。

有趣的是,中国2018年发生过张家口氯乙烯泄漏爆炸事件,23人死,21人伤(美国这次事件无人受伤死亡),当时中国官方媒体的专家解读为“(氯乙烯)能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由于其挥发性强,在大气中易被光解、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不会造成持久的环境危害”。中国媒体对美国事件的说法与这次相比,真是差天共地。

其次,美国媒体并非“没有报导”。事实上,中国媒体根本不具备到当地采访的意识、意愿和能力。中国媒体的消息都是从美国媒体的报导中翻译转抄,再加上加油添醋而来的。如果美国媒体没有报导,中国媒体又根据什么来得知这件事的发展?

当然,在美国,媒体对这次事件的报导并不是那么多,也没有摆上头条。其唯一原因就是这次意外并没有中国媒体渲染的这么严重,属于“地区性”意外,美国传媒才没有广泛报导。

确实,与当时的“间谍卫星”事件相比,此事的新闻价值大大不如。而和全国的年度盛事“超级碗”相比,此事也差距甚远。中国把“超级碗”比喻成“美国春晚”,那么中国在除夕之夜,会重点报导一个多星期前的地区性的事故吗?

现在,由于当地居民投诉,美国新闻媒体也有更多的跟进报导。这种逐渐跟进的模式,是美国媒体的惯例。相反,中国发生事故时,中国媒体在当时报导一下,事故之后无人跟进就当从未发生过一样。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报导模式,中国人恐怕不能理解。

第三,所谓美国政府“不负责任”更是抹黑。在美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和中国的截然不同。地方事务由州政府负责,联邦政府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加以援手。这种体制的好处是,中央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地方自治权力很大。当然,有得也有失,地方可不会也不能指望,事事都找中央帮忙。

在这次事件中,美国联邦的EPA(环境保护署)在事发第二天已赶到现场,对事态作出分析评估。在以后也一直和当地机构及当事公司保持联系。联邦“不负责任”之说根本不成立。至于联邦政府拒绝加以援手,这是依据EPA的评估结果而得出的,说明事态根本没有那么严重。而且,所谓联邦加以援手,主要就是拨款,给紧急支援的经费。作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当然希望钱多一些,但联邦如果“无脑”给钱,一有需求就给,这岂非对联邦资金的巨大浪费?因此,这种以评估作为援助与否依据的决策方式,是行之有效,恰如其分的。实际上,我们横向比较一下,比如前几年的德州大风雪,联邦第一时间就拨款支援。这次俄亥俄州只是一个事故,没有人死伤,环境损害也不是那么严重(至少跟进现有评估),不拨款不是很正常吗?

大部分中国人对这种地方自治的概念,既不懂,也看不起。这是中国长期中央包办一切,地区盲从中央的政治传统所培养而成的。

至于美国地方政府“过早允许居民回家”,这更不是所谓“不负责任”。地方政府是根据当地EPA的检测结果而做出决定的。即便这个决定是错的,也最多说“决策错误”,和是否“负责”拉不上关系。更何况,如果检测的结果就是那样,这个决策也说不上错。至于有居民投诉,不舒服,有异味等等。我相信也是真的。这关键在于“不舒服、有异味”之类的个人感受,是一板一眼的环境数据监测未必能准确判定的。环境数据监测说几种有害物质浓度都低于安全标准,但也不排除有其他物质存在,或者有人特别敏感。

此外,地方政府所发出的“撤退令”和“返家令”,其实都没有强制力,只是一种信息提供和劝喻。你不走没有能强迫你走,你不愿回来也没有强迫你回来。在这些决策中,个人真正才是“第一负责人”。这也是被政府弄到“事事依赖政府”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的。

最后,中国媒体为什么不关心中国的事,反而关心远在半个地球以外的一件普通的事故。这当然非常值得研究。

从近处说,最近爆发“间谍气球进入美国领空”的丑闻,中国官方急于转移视线,是最直接的动机。唯其如此,才能发动官方控制的媒体力量,让外交部发言人也煞有其事地指责美国“转移视线”。

一个规律就是,当中国指责别人什么的时候,往往就是中国心虚害怕别人指责它这种事的时候。中国指责美国“转移视线”,即“美国用气球事件去转移这起‘车诺比级别的历史性灾难’的视线”,实际就是,中国通过夸大和抹黑,人为地炮制出了这个“历史性灾难”的议题,去转移气球事件的视线。

从远一点的角度,中国近年来提倡“制度自信”。于是抹黑美国,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媒体、价值观以及对世界的贡献,也就成为中国的系统工程。在这次化学品事故里的中国舆论的丑态,也正是这种思路的反映。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上报》黎蜗藤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