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才可取效。(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所谓心病需要心药医,明代名医张景岳也说,由于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才可取效。
中医的“顺情疗法”
中医的心理疗法有多种,多是依据“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五情相克原理,以一种情志来调节、纠正另一种情志造成的病。比如“怒胜思”,因为思虑过度而生病,就用激怒疗法来治;“恐胜喜”,因为过高兴过度而生病,就用惊恐疗法来治。
而“顺情疗法”则不同,是顺从病人的情绪和意志,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病人的心病解开了,身上的病也就好了,或者容易治了。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因意愿不遂而引发的疾病。
《黄帝内经》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无论治家治国,还是治病,顺从人的意愿,解开对方心结,才可解开问题所在。
古代一些医治故事,可让人对顺情疗法了解一二。
不能说话的病因
小孩也有思虑造成的心理疾病,但却不易诊断,也不易察觉。
明朝时,一个只有半岁的婴儿,忽然有一天变得闷闷不乐,整日昏睡,不肯吃奶。
名医万密斋给孩子看诊后,说:“看他的气色没有病,若说是感冒,却没有风寒症状;内在的病也不像。这孩子莫非有什么思虑,思伤及脾,才导致病症?”
孩子的父母顿然想起来说:孩子有一个作伴的小童,我们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了,已经三天了。乳母也说:自从那小童走后,这孩子便没有了笑模样,无精打采,整天昏睡,不思奶水。
万密斋即刻让孩子的父亲把那个玩伴叫回来,孩子见了玩伴,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样子。孩子的父亲对万密斋说:若不是您医术奇妙,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小儿的病源在哪呀!
孩子找不到了喜欢的玩伴,没了往日的乐趣,心情消极,导致成病。但因为不足一岁,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家人都找不到病因。而医者细微诊察到了孩子的心事,让他心如所愿,马上病就好了。
药包里的金子
有一个盐贩以卖盐为生,家里穷得没饭吃,结果卖的盐又被官差夺走了。他走投无路,愁得吐了血,得了病。
他艰难地爬去向当地名医钱同文求治。钱同文问清缘由后,给他开了药方。包药的时候,偷偷把半锭金子夹在药包里。
盐贩打开药包看到金子,以为是包错了,就去找钱同文。钱同文说:“这哪是我的金子?如果是我给你的,一定会告诉你的呀。”盐贩得了金子喜出望外,又喝了钱同文开的药,马上病就好了。
盐贩被夺了赖以餬口的生意,生活没了着落,急火攻心。意外得到了金子,心里敞亮了,心病自然就好了。善心的钱同文暗自掏腰包给病人解困,也是采用了“顺情疗法”。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