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仇英的《千秋绝艳图》册,描绘的正是崔莺莺对月焚香的场景。(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元稹自叙之作
学界认为唐代的传奇小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样貌与人性,在此笔者为读者介绍作品〈莺莺传〉,顺便于文末说点古、今于男女关系上的差异。
在此之前,先简介元稹此人。他是唐朝的大臣,也是著名的诗人,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强调文章诗歌应反映现实而作,两人的诗风被称为“元白体”。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如“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便是出自元稹之手。
为何提到他?因为学者陈寅恪认为〈莺莺传〉中的男主角就是元稹,如果是真的话,那就有点“渣”了;不过女主角莺莺顺从个人情感,逾越中唐伦常婚姻之见,也是要自尝后果的。
始于“乱”终于“弃”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名将浑瑊薨逝于蒲州,底下的军人趁机大肆掠夺百姓。当时张生与崔家的寡妇都暂居在当地的普救寺,崔氏因着张生的帮助,有幸免于兵祸。寡妇姓郑,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来,算是旁支的姨母。
郑姨十分感激张生的恩德,让自己的一对儿女以长兄之礼拜见。女儿小名莺莺,芳龄十七,相貌动人,张生惊讶于她的美貌,试着与她交谈,她却不大理会,直到宴席结束。
张生自来性情温和拘谨,从不做逾礼之事,但自从见了莺莺之后,却像掉了魂似的,私下多次找过她的ㄚ环,希望能转达自己的心意。那ㄚ环名叫红娘,被张生吓坏了,伦常不容男女私下往来,故劝道:“何不凭着救命之恩向崔家提亲?”张生道:“如果通过媒人娶亲,又要纳采、问名,少说也得花上三四个月,恐怕我会因相思而死,你说我怎么办才好?”
红娘只好透露她家小姐喜爱读诗作文,建议张生试著作情诗来打动她。张生大喜,马上做出二首春诗交给红娘;当天晚上,就收到莺莺的信笺,相约某日于西厢房见。
到了约定的晚上,张生翻墙而过,西厢房的门果然是半开着。红娘见到张生吓了一跳,原来是小姐邀来的,便进入通报。莺莺穿戴整齐,表情严肃地出来见张生,大声数落道:“兄长保护我家免受兵乱,于我们有救命之恩,今日却藉着恩德让不懂事的婢女传递淫逸之词,这是以乱易乱,两者有什么差别?原是想让婢女转达这些话,又怕她说的不清楚,只好我来亲自说明。希望你能用礼节约束自己,别再胡乱来了”。莺莺说完就走,张生绝望的离开。
好几个夜晚,张生都靠窗独寝,某一夜,突然有人叫醒他,惊骇地坐起,看见红娘带着被子和枕头进来!摆放好!张生柔柔眼睛,端坐了很久,以为是在做梦,又看见红娘扶着莺莺进来,样子娇弱无力,全无以前端庄的神情。
那天晚上,皎洁的月亮斜挂夜空,月光照亮了半张床,美人当前,似幻似真。不久,普救寺的钟声响起,天就要亮了,红娘赶紧搀扶着莺莺离开。整个晚上她都没有说话,张生怀疑自己是在做梦,等到天亮了,看到手臂上有残妆,衣襟上也有余香,席榻上的泪痕还在隐隐发亮,才知道是真的。至此之后,两人常相聚于西厢房,前前后后有好几个月。
莺莺的文笔很好,张生向她索要多次都没有得到;她的技艺水准颇高,表面上却好像什么都不懂;言谈敏捷,却很少开口说话;对张生情意甚厚,也从不表达出来。有一回莺莺独自弹琴,曲子很是忧伤,张生偷偷听见了,央请她再弹奏一曲,还是没能如愿。莺莺的心意难测,张生也越发受她迷惑。
山盟海誓终有到头的时候,考试的日子已接近,张生准备西行,临走的前一晚不再倾诉自己的情感,只是在莺莺身旁愁叹。莺莺明白是诀别的时候,柔和的对张生说:“我们是乱了礼教才在一起,最终被你抛弃也是应当的,我不敢怨恨;如果你不放弃我,是你对我的恩惠,你又何必愁叹这次的离去?你喜欢我的琴声,以前我很害羞,不敢多弹,现在你要走了,我弹给你听吧。”才弹个几声,琴音又怨又乱,莺莺骤然停住,泪流满面的快步走回郑姨的处所,再也没有出来。
《莺莺传》后来改编为《西厢记》。(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第二天早上张生就出发了。隔年,没有考中,决定留在长安,寄出一封信想宽慰莺莺的心。莺莺也回信了,笔者大略整理如下:
“读着你的信,让我悲喜交加。你赠送的发饰和口脂,我很喜欢,可教我要打扮给谁看呢?你决定在长安修业,就好好安心学习,只恨我见识浅陋,被你丢弃在远方,这都是我的命,有什么可说的?自去年秋天以来,我常心绪恍惚,若有所失,在喧哗的场合勉强说笑,又在深夜独处时,珠泪涟涟,甚至在睡梦中也常感叹呜咽。离别的忧愁,绸缪缱绻,好像是昨日才分别,其实已经过去一年。长安是行乐之地,很能牵动人心,没想到你还挂念着我,我卑微的心无以为报。至于相许终身的誓约,我从未改变。昔日你我以表亲关系相识,有时一同在宴席上相处,在婢女的鼓动之下,我不能自持,开始与你暗通情愫;等到我们同衾共枕,情意深重,以为我从此有了寄讬,岂料没能成为你的妻子,这让自荐枕席的我感到羞辱。如果你以仁心体贴我的苦衷,既使死了,也如同活着一样;如果你是旷达之人,舍弃小节,追求大义,把以往的情分视为丑行,将你我的誓盟看作可欺,就算骨化形销,我的诚心也不会泯灭。言尽于此,看着眼前的信笺,悲伤哭泣,再无法下笔,望你珍重万千……”
张生把她的信给好朋友们看,当时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大家都觉得惊奇。此时张生对莺莺已断了念头。元稹与张生熟识,便问他的看法,张生说:“大凡所谓的尤物,不是祸害自己,就是祸害他人。假如崔小姐遇上富贵人家,凭着宠爱,不为云雨,也为蛟螭,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以前殷商的纣王、周代的幽王,势力雄厚,却因为一个女子而覆没,受天下人耻笑。我的德行不足以胜过妖孽,所以只能与她断绝关系。”
一年多以后,两人各自嫁娶。有一次张生恰好经过莺莺的住处,便以表兄的身分,通过她的丈夫想见上一面;莺莺没答应,张生很是失望,从此两人彻底断绝音讯。
说说一些看法
今日婚姻成立的基础在于男女的情投意合,恋情成熟后,才会进一步结婚,共创两人美好未来;不过有时候会不会成为夫妻也不是那么重要,自我感觉的“享受”才是重点,又何必受约束呢;这是现代人常见的婚姻爱情观。
唐代的婚姻制度沿袭古老传统文化,《诗经》云:“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娶妻如何?必告父母。”《礼记》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指出男女之间没有媒人提亲,不能知道对方的名字;女方没有接受男方的聘礼,不能亲近交往。古代婚姻成立的前提不是“爱不爱”,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个人感受不列入古人婚前考量,即便在婚后,“爱”也不是维持婚姻关系的基础。
难道古代夫妻不讲爱吗?也是讲的,不过先讲“恩义”才说“爱”。古人高度重视婚姻的意义,《礼记》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婚姻之目的,在上祭祀祖宗,在下延绵子嗣,男女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夫妻之义由此开始。
“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夫妻是家庭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根本;各种亲属、人际关系,以至社会、国家的起源与秩序,无不从夫妻关系开始衍生,故曰婚姻是“人伦之根”、“众礼之本”。时移世异,今日可还重视夫妻之间的恩义?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