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由治及興」遇上中國經濟危機,特首《施政報告》可以置諸不理?(圖片來源:自由亞州電臺 /粵語組製圖)
【看中國2024年10月18日訊】儘管香港近年經濟不濟,特區政府依然志氣不減,例如betway体育手机网 的《施政報告》仍堅持「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在強國建設的宏偉進程當中,香港必有「源源不絕的機遇」。
現實恰恰相反,近年來中國經濟緩慢增長,香港亦難望重拾昔日的繁榮。betway体育手机网 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連續24個月下降,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能源及食物價格不計)連續20個月下降,反映需求疲軟,通縮壓力升高。同時,九月出口金額只增2.4%,進口微升0.3%,比過去數月增速有所放緩,今年經濟增長能否達標(5%),仍是疑問。
更大問題是,中國債務問題異常嚴重。政府負債總額達到國民生產總值85%,其中地方政府債務估計高達11萬億美元,而私營部門的非金融欠債(金融工具以外企業經營需要承擔的債項如薪酬、稅款)更達到205%。無疑,中國一直以大規模基建發展推動經濟,背後是由無底深潭的借債所承擔,但資不抵債的話,經濟繁榮最終淪為泡沫,刺破之後,將會泥足深陷,就如三十多年前日本一樣。
因此北京當務之急,是一面解決經濟泡沫帶來的連串問題,放棄以借貸和投資推動增長,同時需要經濟改革,發展路向轉軌,追求經濟效益,提振私人消費。由此觀之,中國九月底以來推出一系列措施,如寬鬆的金融政策,無疑有助鬆動銀根,以至據說於十月底公布,未來三年每年發國債二萬億人民幣,以支持經濟和社會民生,也有紓緩作用,但始終並無觸及結構改革,甚至地產泡沫爆破的爛攤子如何善後,仍然未有定案。
中國空置房達9000萬間地產債務引發經濟危機
《華爾街日報》估計,大陸空置住房達九千萬間,每間二十萬美元計,總值高達十八萬億。政府有何措施賣走大部分空房,否則的話,除了白白浪費資源,房子不能回本,又如何償還銀行貸款和其他開支,再由地產壞賬造成的債務危機又如何應付呢?再者,有資深分析員指出,比起「蓋完沒有賣掉」的空置房,「賣掉沒有蓋完」的預售房為數更多。例如碧桂園有三萬六千間空置房,未蓋起的預售房就有七十三萬間。究竟有何措施確保預售房可以交付,當局又要為「保交房」付出多少個萬億?
據估計,房產佔大陸家庭總資產值大概八成左右,不要說發展商走數,單是如今市道衰頹價格下滑,資產也少了一截,對消費意欲的打擊可想而知。加上老生常談的問題,如退休保障、醫療保健、一孩政策的後果等等,都未見改善,大家只好自力更生,盡力儲蓄防老,儲蓄率因此長期高於40%,世界上名列前茅,而消費只佔國民生產總值不到四成。
中國結構問題未解決振興政策難救經濟
更何況,北京另有所好,把希望寄託於大量投資,開發先進科技,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產新科技製品,如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板等行銷世界。換言之,以先進科技製品外銷帶動經濟的國策,始終不變,近期救助經濟的措施,不外是鬆動銀根和財政支援,至於國民消費偏低、私人企業角色模糊、人口老化等三大結構問題,一律原封不動。
官方不能貨幣、財政、結構三管齊下,合力化解危機,就只能一廂情願,寄望換取更多時間,盡量拖延地產債務引發經濟危機,令「新質生產力」主導的新經濟逐步成形,再雄霸天下,到時才回頭解決債務問題。不過,如此龐大的地產債務可以拖多久,特別是連年發債救市又不影響國計民生,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同時中國與歐美國家關係空前緊張,寄望先進科技製品可以順利傾銷兩大洲,同樣是不可思議。
特首《施政報告》緊跟國家不提癥結所在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二十年,穩步大幅增長的黃金年代已成過去,與大陸日漸融合的香港,亦難望從中國的困頓之中受惠。首任特首董建華常說「中國好、香港好」,如今中國不好,香港又如何?很可惜,今年《施政報告》願景多多,分析近無。雖然事前吹風今次報告是以經濟發展為重點,但結果著墨不多,只有其中一章題為「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涉及經濟發展。內容除了覆述現行政策,強調緊跟國家戰略,並沒有剖析經濟局勢,探討怎樣移除或繞過種種發展阻力,更不要說指出中國困局的癥結所在。
隨著中港經濟進一步融合,中國正陷入近三、四十年來最大的經濟困局,香港不能獨善其身,但當局也該保持清醒,深入評估中國當前的困境及扭轉局勢的關鍵,一面向中央進言,盡「愛國者」的責任,一面帶領香港趨吉避凶,重振香港接通國際社會的特殊作用,否則「由治及興」不能成功事小,令人感到新香港繁榮失色是中央失策所致,便大事不妙了。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