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為千古美談。其實早在劉備之前,曹操已有了"三顧"之舉,不過他請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許昌的荀彧。
東漢末年,曹操的兵馬在山東壯大起來後,他瞧著兵多將廣的陣勢,滿心歡喜。可是他漸漸地覺察到,只有能衝鋒陷陣的將士不行,還須有才智超群的人出謀劃策。可去哪裡找這樣的人呢他一拍額頭,上了泰山,請教老和尚去了。
泰山高僧贈錦囊 曹操得賢人荀彧
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鏡,聽了曹操的意思,啥也沒說,給了他一個錦囊,上寫"遇怒則拆"四字。曹操也沒多問,揣好錦囊下山了。
不久,曹操率大軍進入中原。經過許昌時,他覺得這裡是藏龍臥虎之地,就命大軍安營紮寨,駐守在這裡。他把中軍帳設在許昌城北門外一個廟裡,號令士兵不得騷擾地方。可他沒想到不少新招來的士兵野性未改,連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裏帶兵搶掠商家和百姓。一時間,許昌被鬧得雞飛狗跳,百姓惶惶不安。但這一切曹操卻不知道。
這天,曹仁急火火地進了中軍帳,手握一張帖子呈給曹操。曹操展開一看,見上邊寫的是:"許昌來了曹孟德,千家萬戶齊遭災。喪失民心如鼠輩,總有一天難過街。"下面的落款是"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沖頂:"這荀彧是何人?膽子也太大了。不懲戒便不能警告他人,我們在許昌就難以立足。"
他剛要令曹仁去查尋捉拿,猛然想起泰山高僧的"遇怒則拆"的錦囊,趕緊找出來拆看。看畢,他"嗨"了一聲,慶幸沒有魯莽行事。原來錦囊中裝有一帖,上書"寫帖斥罵你者,即是欲求之賢人奇士"。這一句話使曹操轉怒為喜,激動得大聲說:"賢人有了。賢人有了。"那麼這個大膽責罵曹操的荀彧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在中原,可算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學問家。荀彧早有出山幹一番事業的心意,苦於沒有機會,未遇明主。這次曹操統率大軍來到許昌,他想投奔,可對曹操不瞭解,對自己能不能得到曹操的重用不托底。恰好得知曹仁領兵搶掠了商家和百姓,他便靈機一動,藉此事責罵曹操,以試探曹操的態度。
這曹仁先見曹操怒不可遏,又見曹操喜上眉梢,情緒瞬間驟變,喜怒無常,感到無法理解。接著,曹操吩咐他快去備份豐厚禮品,要他陪同自己立即去請那個寫帖子的人。曹仁更是莫名其妙。
此時正值寒冬臘月,朔風如刀。陪行的曹仁心裏直嘀咕:人家罵了你,你倒帶厚禮去請人家,這叫什麼事兒呢?二人打聽著,七拐八拐,找到了聚魁街荀彧的住所,沒想到竟是"鐵將軍"把門。曹仁樂了,心想,人家不在,該返回了吧。可瞅瞅曹操,竟恭候在門外一動不動,他也只好鵠立等待。過了好久,不見有人回來,曹仁實在凍得忍耐不住,就想砸開門進去等候,馬上遭到曹操的嚴厲喝斥。又恭候了一會兒,曹操的鬍鬚上結了冰。他想想人家今日不知回來不回來,才不等了,掃興而歸。
過了幾日,曹操又讓曹仁帶上禮品,兩人一同去請荀彧。這次又很令人掃興,荀彧仍沒在家。曹操仍如前次那樣,恭立等候。不巧,天空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雪花很快蓋住了曹操、曹仁的腳背。他們的腳都凍僵了。候有一個時辰,看看仍沒人回來,只好又一次怏怏而返。
曹操走後,有人將曹操的形象和恭候的情形告訴了荀彧。荀彧聽了點點頭說:"知道,知道。"此後數月,曹操一時忙於軍務,脫不開身,未能再請荀彧。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三月。
清明節這天,荀彧攜帶紙馬、供品,隻身到城東祖墳掃墓去了。他擺好供品,點著紙馬,跪下磕頭時,忽覺身後不遠處也有人在磕頭,不由心中一怔,暗想:他又來了。但仍裝作不知,頭也不回。磕罷頭,他立起身,拍拍膝蓋上的泥土,默默地盯視一番墳塋。這時,他感覺身後那人也已立起身,佇立在不遠處。荀彧估摸時間不短了,再不能不回頭了,於是回頭一瞧,果然是那人,與聽到的那人形象無二:一身錦服,美髯飄胸……
他故意問道:"你是何人?來這裡幹什麼?"那人打躬施禮道:"荀公金安。吾乃譙郡(今安徽亳縣)曹孟德。曾幾次到府上恭請,怎奈孟德無緣,均未能見。今猜荀公定到祖塋致祭,便再來請。已恭候多時,不敢打擾。"
荀彧心中發熱,面上卻淡淡一笑:"吾乃山野百姓,不懂治國安邦道理。曹公,您請錯人了。"
曹操慌忙又打躬作揖:"荀公,誰人不知您胸藏緯地經天之才,腹隱安邦定國之謀,何必謙辭。孟德決心已下,非先生不請。"邊說邊又一躬到地。
荀彧說:"曹公,不恨我罵您嗎?"曹操連連搖頭:"荀公指帖子嗎?孟德覺得罵得有理。治軍不嚴,該當如此。願今後多罵才好。"荀彧終於點頭答應出山。
曹操大喜,即請荀彧去軍帳一敘。荀彧推說患有腿疾,行動困難。曹操立即伏身,請荀彧上背,他要把荀彧背出墓地。荀彧也不客氣,就伏到曹操背上。曹操把荀彧背出墓地,又親自牽過馬來,扶荀彧上了馬……
自此以後,曹操和荀彧食同桌。寢同床,終日形影不離;談論兵書戰策和安邦定國之道,朝暮不倦。
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之後,根據荀彧的建議,連續發出五道《求賢令》,廣招天下文武人才,勢力大增,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 輕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