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普遍主張對恐怖主義者實施報復性打擊,但也都認為這種打擊在實施上有難度。美國新聞界也承認,美國的中東政策是星期二恐怖行動背後的動因之一。
「深不見底的打擊」
《紐約時報》以《反對美國的戰爭》為題發表社論,認為星期二的恐怖事件是對美國的深不見底的打擊。
《紐約時報》主張美國應盡快對恐怖主義者實施報復性打擊。該報承認,報復必須要準確,程度要相當,因此過程會相當複雜。
《紐約時報》說,美國的歷史被改寫了,今後人們談美國的時候,會以星期二的事件來劃線,人們會以九月十一日之前和之後來談美國。
「文明時代的噩夢」
《洛杉磯時報》發表社論說,文明時代的噩夢在星期二成為現實,大樓儘管倒塌,但美國的民主仍然屹立。
《洛杉磯時報》說,對於美國今天的青年人來說,星期二發生的慘劇,就是他們今天的珍珠港事件,就是他們今天的肯尼迪遇刺事件。
《洛杉磯時報》說,恐怖份子在星期二所打擊的,恰恰是美國的大熔爐紐約,這裡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裏,接納著來自不同文化、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他們來到這裡尋求自由、安全和更好的生活,而恐怖份子正是要向這些美國的價值宣戰。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文章說,布希政府有一系列問題需要回答,例如,在恐怖份子的身份尚不確定時,美國要報復到何種程度才恰當?星期二的恐怖行動是不是戰爭行為?美國是否要對外宣戰?美國如何才能做到平衡正義與法制?布希政府對這些問題必須給出正確的回答。
中東政策是受襲原因之一?
《華爾街日報》認為,在經歷了星期二的恐怖主義打擊之後,美國不再是過去的美國了,世界民主遇到了新的宣戰;如果說慕尼黑協定導致了二次大戰的話,那麼美國試圖在中東買和平,顯然是這次打擊的背後動因。
《華爾街日報》說,直到事情發生以前,如此規模的打擊還無法令人想像,多個自殺小分隊進行多起劫機,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這家報紙說,美國公眾盡快、全面回覆正常的生活,是對策劃這一恐怖行動的歹徒做出的應有回答的一部分。
該報認為,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阿富汗塔利班當局和伊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最有可能策劃這次恐怖事件,但是,這些人他們自己首先就是受害者,他們自外於現代社會。
《華爾街日報》稱讚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以及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在事件發生之後的態度,但是,該報同時指出,在他們所領導的阿拉伯世界中,正在慢慢地孳生著對美國的憤怒和仇恨。
《華爾街日報》同時也批評前總統克林頓在中東和平問題上只會和阿拉法特進行拍合影照片那樣的談判,批評前總統布希在海灣戰爭中沒有讓美軍揮師巴格達,從而留下了如今的禍根。
該報說,恐怖份子都有政治目標,他們試圖恐嚇、羞辱美國,阿拉伯世界試圖消滅以色列,美國應該以外交、道義、財政以及軍事資源,來擊敗恐怖主義分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