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的滋味,王書明已經很有體會。那是一種雙重困擾--精神上是空虛和無所寄託;物質上則是拮据的生活,因為連續數月的只「出」不「進」,他不得不仔細面對銀行裡有限的存款。
工作越來越難找?
今年28歲的王書明,1996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校--一所冶金類中專。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首鋼總公司下屬某企業,並與該廠簽訂了為期5年的勞動合同。今年6月合同到期,由於廠子不景氣,他沒能如願以償地續簽合同。「大學生還不知怎麼樣呢,更何況是中專生。」廠勞動人事科負責人的一句話,完全打消了他再去「爭取」的念頭。
王書明和他的兩名同學就這樣被拋入失業大軍。在人才市場,他們發現,與自己境況相似的人並不少見。他們都是那樣年輕,都是因為合同到期或者企業破產而失去工作,但有些人比王書明更慘--工作沒有著落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年。
儘管他們仍在四處尋覓,但從他們的眼神中已經流露失望和頹廢,甚至是一種仇恨的情緒。
青年佔失業者一半
自今年5月下旬開始,國家勞動保障部統計處對全國失業人員情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在失業人員中,35歲以下者佔53%。
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的另一次調查結果同樣證明:如今的失業大軍正向「年輕化」邁進。2001年上半年走向勞動力市場求職的人員中,70%的人在16-34歲之間。
「這是一個新特點。前兩年,年輕失業者的比例也就在40%左右。」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專家莫榮分析說。
這兩項調查顯示,年輕失業人員比例增加,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由於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年輕人在畢業後初次就業就碰了釘子。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整體供求狀況比例約為0.65:1。也就是說,每100個勞動者競爭65個就業崗位。這種狀況就使得不少用人單位玩起了「人才高消費」。
「恨不得連一個掃地的都要大專學歷。」莫榮說,「而且,很多職位都有三年以上工作經歷的條件來限制,這就讓初出茅廬的學生,尤其是那些低學歷比如中專、職高畢業生無所適從。我們稱之為初次就業失業者,他們佔年輕失業人員總體的30%左右。」
二是類似於王書明那樣因企業不景氣被迫進入失業隊伍的人,則佔年輕失業者的50%以上。特別在那些處於轉型期間的傳統工業廠礦,情況更為嚴重,有的甚至完全破產倒閉。王書明所在的單位,就因為要服從首鋼總公司轉向高科技的方針而裁員。高科技當然不需要那麼多從事冶金技術的人員,而依據王個人的情況,轉型也相當困難,於是失業成為一種必然。
莫榮認為,失業者呈現年輕化趨勢並非什麼好兆頭。「年富力強的人都找不著工作,那些40歲以上的求職者遇到的困難更是可想而知。」他分析說,「另外,長期失業會讓人們產生反社會情緒,進而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絕望失業者」
從理論上說,如果一個人失業時間在6個月以上,他在心理上就不會再適應求職需要。如果脫離勞動力市場一年以上,就可能成為「絕望失業者」,焦急的心態會促使這些人作出過激行為來報復社會。
公安部門的報告說,目前中國正處於第五次犯罪高峰期,這與目前大量的年輕失業者不無關係。而從破獲的黑社會團夥成員來看,大都是無業年輕人。
「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建設,方便求職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莫榮認為,「目前,從表面上看,我們的求職招聘會不少,但這很多是面子上的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現在的位置是北京北三環,到距離我最近的一個人才交流中心,也需要花2元坐公交車。進入中心參加人才交流會又需要花2元買門票。對於一個長期失業者來說,這4元錢或許就是他的一頓中飯。所以,建立一個暢通的求職體系,讓求職者在街道、甚至家中就能獲取信息,這非常重要。」
今年11月,中國將正式加盟世界貿易組織。儘管入世會給中國帶來很多機會,但前景並不樂觀。莫榮分析說,在中國入世後,將形成一個各個地區發揮各自優勢而進行相互分工協作的統一市場,小而全、大而全的地區經濟格局將被徹底打破。這種地區之間產業的分工協作,將對各行各業的高、精、尖專業人才產生大量的需求。但對於那些傳統行業,比如機械、冶金等,其產品會因加入WTO無法外賣,導致企業更加不景氣或者破產。而對於從事這些行業的年輕人來說,應該盡快找好退路。
- 關鍵字搜索:
- 正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