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林保華:中共管治四年後的香港媒體

 2002-01-09 15: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最近臺灣媒體充斥政治人物的情色八卦新聞,有些人批評媒體作風不正,有的又扯到政黨退出媒體的問題,人們莫衷一是。去年十一月,香港中文大學公布<二○○一香港傳媒生態>的調查報告,對臺灣媒體或有若干參考價值。這項調查報告是由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蘇鑰機於八月訪問了二十個傳媒機構的七百多名編輯及記者而作出的。

香港的媒體。除了文匯報、大公報、商報是中共喉舌以外,其它都可以說是民辦的,沒有任何政黨背景。

在公信力方面,排名最前的順序是明報、信報和英文的南華早報,而排名從最後開始倒數是太陽報、蘋果日報、大公報和東方日報。政治取向上最親北京的是亞洲電視,蘋果日報則是最親香港。

由於調查對象是本行業的人士,因此他們的看法自然也是比較專業而不是胡說八道。但是其中可以看到以下的有趣現象:

一,公信力最低的四家報章中除大公報外三家是香港銷數最大的報章,香港人稱之為「走大眾化路線」報紙,也就是重視社會新聞,特別是暴力和色情,比較八卦,銷數約佔中文報章總銷數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左右。這樣說來,香港市民就長期被這種公信力低的報章所「誤導」了。

其實這要具體分析。所謂公信力低,也正是他們作為報導主題的社會新聞方面,因為要加強吸引力而譁眾取寵,難免就會誇大事實,甚至也有編造的案例。但是在政治新聞方面,特別是有關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新聞,他們絕對比中共黨報客觀和實事求是,就算有失誤,也是因為中共的黑箱作業無法證實的結果。蘋果日報的「親港」正是「香港優先」和「本土化」而被視為「反共」。但是也因此保證了市場銷量。因此文匯報、大公報和商報的公信力高過蘋果日報,就有其片面性了。

明報和信報是華文報章中被公認的「知識份子」報紙,信報長期以來是「香港本位」,因此中共媒體常批判它;明報則比較親北京。南華早報本來也是以香港利益為先,被親共商人收購後,也有少許的變化了。

二,最親北京的怎麼會是亞洲電視而不是那三家黨報呢?原來它的「左」是在專門聘請著名藝員來宣讀「亞視評論」上,比黨報的社論還左。例如依照中共的稱呼將原先「臺灣的陳水扁總統」改為「臺灣領導人陳水扁」,曾引起親臺社團的抗議。但是亞視新聞部主管關偉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直言不諱的說,該節目並非新聞部製作,而是代表電視臺的立場,代表老闆的觀點。老闆是廣東來香港發展後收購亞視的中資集團。

最近,亞洲電視還發布<員工手冊>,內有三十二句的四字真言,如「勇於承擔,善於學習,汲取教訓,知錯必改」等。員工必須在一個月內背熟,新來的員工則是一星期,由人事部門抽查。員工怨聲載道,公司聲稱這是公司文化,而輿論則說這是共產文化。

因此,中資收購媒體成為敏感的問題,因為將促使媒體的中國化。但是北京也感覺到這一點,因此由中資直接出面收購的很少,而由「愛國商人」出面的多。九七以後,香港有多宗媒體收購事件,例如成報、星島日報、亞洲週刊,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媒體和網站等等,哪些是愛國商人的自發行為,哪些是在北京或明或暗的指示下進行,局外人自然不得而知。

去年社會上就有「李嘉誠大戰黎智英」之說,黎智英是包括壹週刊、蘋果日報在內的「壹傳媒」集團老闆,李嘉誠則是香港大地產商,是愛國的超級富豪,因為壹傳媒常爆他的隱私,彼此關係緊張,而媒體收購活動中有好些同李嘉誠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而有「大戰」之說,是個人恩怨,還是商業競爭,或者是政治鬥爭,自然也非局外人所瞭解的。而這個戰火也已燒到臺灣。李嘉誠名下的tom.com前年三月在香港被指享有特權而上市後,就在香港、臺灣開展一系列收購媒體的活動,以致也有李嘉誠將成「媒體大亨」之說。以中共將媒體視為「宣傳工具」,而且充分認識媒體對民眾的影響,如果中共不向臺灣媒體打主意,才不叫中共呢。

(林保華 1/8/2002 14:41)

<<新世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