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戴晴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演講:三峽地區的文物保護

 2002-03-29 16: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古代中國其實有兩大文明體系:黃河文明(漢文化)和長江文明(巴楚文化)。自從1920年代考古發掘在中國開始以來,到1970年代末,中國的考古界主要將注意力集中於黃河文明。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巴楚文明的重要,而是漢文明多分布於平原地區,交通方便,開掘容易。

到80年代中期,得知中央政府計畫在三峽筑壩之後,考古學家們才焦急起來。因為雖然沒有確切記錄,但他們都知道,在即將淹沒的三峽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埋藏──如果不做研究就讓它消失,將是中國考古工作和世界文明的巨大損失。

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前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認為三峽文物具有十大價值:

(1)6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古生物化石地點(含14個難得的未被擾動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包括罕見的豐都高家鎮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露天石器製作工場。許多遺址中含大量具有中國南方舊石器特徵的大型砍砸器、刮削器,是解決我國舊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地區。

(2)8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是解決長江流域江漢平原至三峽以西至四川盆地的東西兩大文化系統分界線的關鍵地區。

(3)100多處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包括夏商周時期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和戰國晚期至秦代前後的巴王墓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

(4)數十處可說明楚、秦文化進入三峽地區歷史過程的遺址和墓地。楚文化大致在西周中晚期時已進入西陵峽地段而至秭歸一帶,春秋戰國之際則達到忠縣一帶;秦人在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國郢都時,佔有三峽全境。

(5)470餘處漢至六朝的遺址和墓地,包括漢代魚復縣和朐忍縣縣城,是說明中原文化和當地巴文化如何逐漸融合的重要地段。

(6)6處古代枯水題刻和數十處宋代以來洪水題刻組成的舉世罕見的古代石刻水文記錄長廊,其中的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7)兩處東漢石闕和數十處唐以後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詩文題刻,有些是著稱於世的珍貴藝術品,有些可說明當地的重要歷史情況。

(8)結合三峽自然風光特點的近300處明清建築物,包括廟祠、民居、橋樑等,是自然風貌和傳統文化的薈萃點。

(9)古代的棧道、纖道等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航運遺蹟。

(10)大量土家族等民族民俗文物,是四千年來巴文化等遺痕延續至今的活化石。

大家都知道,中國直到今天還是一個實質上的皇權國家。前幾代專權者出身軍人,80年代以後的領導人出身工程師。無論哪類人當權,對人類文明遺產(包括地球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的呵護,在他們心中,都遠不如工業化和股票市場重要。

在三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中,沒有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參加;在這一工程最初的總投資中,文物保護經費少得可憐(基建、電網、移民各佔1/3)。從1992年到現在,中國的學者、作家、藝術家、考古學家(包括北京猿人頭蓋骨的發現人)一直呼籲懇求,三峽工程當局才決定從移民經費中劃撥(400億中的1%, 不到5億)。

在這樣的局面下,全國各地大約30個大學和研究所用自己的錢前往調查,終於對三峽地區文物有了一個大概的估計(如上面所列)。不幸的是,這些單位只有能力調查(據他們告訴我,因為經費有限,他們在當地只能住每夜10元錢以下的旅店),但沒有能力開掘和保護。於是,他們的工作成果非但沒有為當局敲響警鐘、改變他們對文化遺產的態度,反倒為文物盜掘者和走私者指點了門逕。

這情形一直持續到1996年。就在這年的紐約亞洲文化節上,一件三峽地區出土的漢代青銅祭品「搖錢樹」 以400萬美金的價格成交。這一消息輾轉傳到國內,朱鎔基總理(他也是三峽工程當局的主任)大發脾氣,決定再為三峽文物保護撥款30億。

三峽工程明年就要蓄水了。這一社會主義的政治工程,在帶來數十萬畝良田喪失、數種珍貴的動物植物消失、珍貴的大河中段淤積和百萬沒有得到妥善安置的移民的同時,也使得無以估價的長江流域文化遺產嚴重損失。

毛澤東時代,我們的意識形態主流是階級鬥爭;到了鄧小平、江澤民時代,它變成了發財致富。大家只要看一看正在消失的古城北京,看看北京(首都)(和新建的商貿大廈相比)冷落破敗的博物館,就可以估計三峽地區文物的命運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