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養生之道:善心養生

 2002-07-20 22: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夫養性者,所以習以成性,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養性是養生的根本,養性就是使「性善」。老百姓的通俗說法是「心善」、「善心」。說白了就是心眼好,心術正。心地善良,擺正良心,就不會去做壞事,凡事光明磊落,心安理得,無內疚,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一個人是否能達到「心善」的境界,主要在於是否能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也可以說,心善的養生之道,主要講的是道德修養的養生之道。所謂「養性」者,核心問題也是道德修養的問題。古代學者提出「仁者壽」的養生理論,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即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必然會獲得高壽。明朝醫家王文祿在《醫生》中則明確提出:「養德、養生無二術」,認為養德和養生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兼而得之的。

人的道德倫理意識對心理狀況有極重要的影響作用。做了利人利物的善事,會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無限愉快之感,從而對自己機體各部官能活動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使其正常發展。古人云「厚德載福」,就是說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這其中的道理一是說人做了好事會感到心理上的一種愉悅;二是說由精神上的愉悅而帶來攝生長壽的幸福之果。

應當指出的是,古今養生之道中所論及的道德觀念,是指人們的行為規範,就是做人的規矩。這個概念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和社會交往中經常使用,是用來評價他人和自身言行對錯的標準和尺度。人們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道德作為一定的行為評價尺度,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之中。如「廉潔奉公」、「童叟無欺」、「誨人不倦」、「救死扶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人窮志不短」等等,這些道德品質都是傳統的道德觀念長期發展所形成的。是人類應當共同遵守的信念。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