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觀察只反映這些媒體對中國的無知,還是它們試圖與當權者一起掩飾政權的運作機制,營造當權者走向開放和多元的假象。假如我們不願意面對當前的官僚體制,資本家與工農利益的代表體制的問題,就不清楚民營資本家入黨對整個政治經濟體制的影響。
八九十年代,表面上共產黨還是以農村和工廠的基層黨組織作為廣大的群眾基礎,可是,黨員的挑選,民主集中制和官僚化使黨組織與農民和工人的利益,上級黨組織與基層黨組織的代表關係嚴重脫節,以至產生異化。上級黨組織成為壓在基層黨組織和廣大工農群眾頭上的官老爺。
八十年代開始的經濟改革,國企逐步走向公司法股份化,提倡民營經濟和全球經濟融合併沒有改變黨組織和工農群眾的關係,反而引起了經濟利益的重大再分配,進一步強化了黨組織與官僚資本、民營資本家和跨國資本家的勾結,激化了和農民工人的利益矛盾。
中國入世差不多一年了,很多地方官員、工人和農民還不知道中國在世貿協議上的讓步條件。中國放棄了農業協議中給予發展中國家的保護條款,使入口過多而引起市場價格嚴重波動時,中國政府也無從限制農業進口;相反,中國卻容許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享受這種保護條款達十二年之久。面對激烈的全球化農業競爭,我們的農民朋友完全沒有保護。
無視工農利益
另外,在工會法和勞動法的修訂過程中,條例的修訂愈來愈不利勞工。例如工傷賠償的追溯期限被縮短成六十天,很多工傷的工友不但不知道這個修訂,即使知道,老闆和地方幹部互相勾結,拖延時間,剝奪工傷受害者的合理賠償。
對於這些政策和法律漠視以至侵害農民和工人利益的問題,一些國內的分析相信其實中國的政策制訂、決策和執行過程,在各級政府中一直都存在以官僚資本、民營資本和跨國資本的直接和間接的遊說活動,爭取利益。相反,反映農民和工人利益的渠道不是受到扭曲,便是完全閉塞。
一些所謂維護農民和工人利益的舉措,不是空話,便是更侵害權益的辦法。譬如大搞農業產業化,強迫農戶加入公司,把農民推向更高風險的商業化活動和不負責任的農業企業。在民營企業搞的黨組織和工會,只是增強官僚和資本家的合作,提高權力和經濟收入。
為了營造召開十六大的安定團結氣氛,黨國的高層領導在會議前大力重申對下崗失業問題的重視,要求各級政府重視救濟和再就業。同時,對於廣西宜州蔗農抗議入世後甘蔗價格暴跌,卻大力鎮壓;對遼陽工潮的工人代表,卻控以泄露國家秘密的罪名而進行壓迫。十六大要積極援引民營資本家入黨的目的和影響,就一目瞭然。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蘋果日報 11/13/2002(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陸德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