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人辯稱:江還是算退了,因為「黨指揮槍」嘛!他以後可要接受胡的領導。次日的人民日報,又再讓人跌破眼鏡。無論在文字或照片的排序上,江皆居於胡上。之後十天,江的照片出現於人民日報十次,而胡只有一次。
讓我們倒轉時光十五年。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中共的十三大結束。趙紫陽任中共黨的總書記,鄧小平退出政治局常委,只保留軍委會主席。次日的人民日報上,無論看文字或照片的排序,鄧皆居於趙之下。
這兩次類似事件最刺眼的對比是:江雖然沒有鄧彪炳的戰功、深厚的實權和廣大的威望,但是在聲勢和派頭上,江已逾越了鄧小平的風範。
江退出政治局常委能保留軍委會主席,是靠鄧的先例庇佑。但是這個先例沒有期限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共的十三屆五中全會後,鄧小平自軍委會主席退下。他退出政治局常委後保留軍委會主席的時間,僅有兩年。
胡現在權力無法和江比,但以後呢?
江目前在表象上意氣風發,聲勢浩大。但是許多負面的因素已經埋下了。胡目前在表象上謹慎被動,受限於江澤民。但是多年來,他穩紮穩打,透過代理人有所作為。這些潛力不容忽視。何況,他比江年輕十六歲。
江的聲勢來自五方面:一、八十一位解放軍上將中,他擢升了六十四位,也順勢掌控了軍隊。二、九位政治局常委中,他的人馬有五位。三、他以模糊的方式「偷渡」了「三個代表」寫入黨章,啟動「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的轉化過程。四、他對美「以合作為主、淡化鬥爭」的策略初步奏效。北京華府高層互訪頻繁,軍事交流恢復。五、他扳回了九一一後中國戰略之劣勢,穩住對俄、回教國及鄰國的關係。其實江今日的聲勢比去年九一一後又更上層樓。
然而,在表象之下,江已種下了衰落之種子:
一、他身體多病已久,據聞依靠「物理治療師」(即氣功師)支撐精神、灌補體力。
二、他用「反腐」手段拉下政治對手。但這些不滿他的對手將來也可能用「反腐」反制江。江子綿恆涉入電信等企業很深,是個「罩門」。江綿恆連十六大中央候補委員都沒上,可見抵制勢力之一般。
三、江十六大未全退令黨內多方面不滿(包括元老、年輕幹部、朱基、李瑞環等第三代領導人)。他在派頭上逾越鄧小平更令這些人暗記在心,伺機而動。
四、江系領導人多有自下而上之地方權力基礎,這次晉升不全靠江。將來他們一定賣江的帳嗎?例如所謂江系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就有遼寧、河南和廣東的地方勢力,其領導地方出道的時間並不比江晚。甚至有傳言說:最近江對曾慶紅略有不滿,因為曾已向胡靠攏合作。
五、鄧小平退出政治局常委續任軍委會主席之先例只有兩年有效期。這個玻璃天花板,目前北京沒人公開提,但是大家心裏都明白。江若想衝破,結果會很難看。
胡錦濤表面上的特點是:一、不結幫拉派。二、不主動。三、言必稱「江主席」。四、不碰敏感議題:對美、對臺及政治體制改革等。五、身體欠佳。
進一步觀察,發現「別有天地」:一、胡幾乎沒有敵人。連被認為是胡主要的競爭者曾慶紅,都表示可以和胡合作。二、胡獲得軍方之接受。「接受」雖比不上「擁護」,但已算不容易。同樣作為軍委會副主席,他比受軍方反對的胡耀邦表現好多了。三、享有胡耀邦光環之庇護,及共青團幹部(遍佈黨政)之擁護。四、擁有清華幫(充斥黨政)潛在之支持(包括朱鎔基人馬及海歸派的主力)。五、擁有中央黨校一九九二年以來大部分畢業生之支持。六、數年來由代理人企圖聯繫美、臺及推動基層選舉及黨內民主化。
數年前,有美國中西部某智庫告訴我:北京來美的某訪問團號稱代表胡希望與美建立管道。二○○○年,號稱代表胡的人在香港有兩次企圖私下與民進黨接觸。一九九八及一九九九年四川省南城鄉、步雲鄉的突破性直選,據說是省委組織部私下推動的,也有胡的影子。
尤其特別的是,中共思想的重鎮中央黨校近年來發生了許多可說是「反動」的事,都多少沾上胡的關係。剛卸任的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是胡的副手和共青團的舊識。鄭在黨校打破了許多禁忌,包括:一、於二○○一年初閉門討論是否中國共產黨應改稱中國社會黨;二、於二○○二年初邀請哈佛大學教授來黨校演講;三、邀請最具資本主義色彩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傅理曼(Milton Friedman)來黨校演講;四、黨校刊物連續討論如何提升地方選舉階層和黨內民主化。
日本的德川家康一生忍辱,死前一年才建立最高權威。有人說,胡的書房裡放了德川的傳記。
如果胡的身體挺得住,他遲早可以樹立其領導地位。但是,即使胡擺脫江之箝制,胡在中央之權威恐不如今日之江。因七人政治局常委擴充為九人,總書記之權力因而相對稀釋。當胡樹立其領導地位時,北京之權威仍在地方之上,但和今日相比,相對下降。政治局委員及候補委員中有地方背景者之比例,在十六大後佔百分之五十六(二十五人中有十四人),相較於十五大的百分之二十點八(二十四人中只有五人)已增加了幾乎兩倍。這反映地方勢力上升的趨勢已不可阻擋。
多年後,當我們回溯中共的重大變局時,可能發現它已在十六大埋下了伏筆。
聯合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共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