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卡扎菲與美併肩戰鬥

 2003-01-27 16: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據人民日報 (2003-01-27)報導,利比亞發現美國的人,就是他們的敵人,昔日的宿怨如今處在同一條戰壕裡。

戎裝的卡扎菲氣宇軒昂

  卡扎菲變了:他加強與歐洲合作,推動泛非洲聯邦的建立,主張以巴建立統一的國家,向美國提供情報。

  「你的敵人的敵人,就是你的朋友。」20多年來,利比亞和美國這對夙敵一直都鬥得 你死我活,但在反恐的大潮下,利比亞與美國築起了同一條戰壕,為痛擊共同的敵人而戰。

  作為利比亞的靈魂人物,卡扎菲對西方一直擺出對立的姿態,從里根時代開始,美國就一心要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多年來雖備受經濟制裁之苦,不過卡扎菲始終沒有屈服。去年,利比亞被布希貼上了「無賴國家」的標籤,若是以前,卡扎菲可能要給美國一個下馬威,但現在,他卻主動請纓,將掌握的「基地」組織情報交給美國。這頭撒哈拉沙漠的雄獅變了,變得溫和了。

  最近,卡扎菲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斯科特.安德森的採訪。在談到利美關係時,卡扎菲態度有了很鮮明的變化,正中了丘吉爾的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到底是什麼促使卡扎菲作出改變呢?這種改變的背後又藏著什麼玄機呢?

  卡扎菲在利比亞掌權至今已有33年光景了--西方國家想送他上黃泉路的時間幾乎與之一樣長。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卡扎菲是美國政府的頭號「要犯」,美國總統里根眼中的「中東瘋狗」。今天,他找來了形象顧問,似乎決心要重新包裝自己。

  藏在墨鏡後面的眼睛

  那是試探性的微笑,證明他的警惕性極高

  穆阿邁爾.卡扎菲--利比亞家喻戶曉的傳奇領導人--身穿金光閃閃的長袍,頭戴與之相配襯的帽子,在帳篷旁邊的空地上踱來踱去。他一邊走一邊低頭凝視著赤裸的大地,偶爾停下腳步,抬起頭眺望周圍的樹木。一名助手小跑著來到他身旁,在他耳邊嘀咕了幾句。卡扎菲猛然轉過身來,看來他先前沒注意到我。

  卡扎菲高大的身軀仍保持著運動員的體格,頗具大將之風。嘴角的微笑經過修飾,帶著試探的味道,眼睛深藏在褐色的太陽眼鏡後面。顯然,他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他一邊和我握手,一邊用英語說「歡迎,感謝你到來」,臉上展開了笑容。他將右手放在胸前,那是阿拉伯人表示友好和問候的手勢。

  一張白色的塑料桌子和三張塑料椅子已被事先放在一棵大樹的樹陰底下,寒暄過後,我和卡扎菲,還有他的翻譯,一起坐了下來,其他隨從則退到一邊。卡扎菲坐定後,一名家僕靜靜地走了過來,遞給他一把自製的蒼蠅撣子。他希望與西方握手。

  向美國伸出友誼之手,是卡扎菲最重大的轉變

  西方情報認為,卡扎菲是全球游擊隊組織的贊助人,上世紀80年代多起致命的恐怖襲擊事件都由他幕後操縱,其中最著名的一起是洛克比空難。

  為了擺脫不光彩的名聲,現在的卡扎菲選擇與歐洲重修舊好,建立外交關係,加強經濟合作,而不是選擇號召「武力鬥爭」對抗西方帝國主義;選擇仿效歐盟,希望建立一個泛非洲的聯邦,而不是選擇策反阿拉伯鄰國。在對待以色列問題上,他的態度甚至出現了徹底的改變--從前,他堅持要將「猶太復國運動者」推進大海;現在,他卻提倡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組建共同的國家,實現和平共處。

  卡扎菲解釋道:「現在還說誓要將猶太人拋入大海,已經行不通了。即使可以做到,但也不能接受。解決中東問題的辦法是讓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結成一個國家,因為只有以巴人民建立起統一的國家,雙方的利益才得以實現,」他停了一下,聳了聳肩膀,「他們可以稱這個國家為以色斯坦(Israetine)。」

  當然,向美國伸出友誼之手,是卡扎菲最重大的轉變。他是最早譴責「9.11」事件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之一,他默許由美國領頭的盟軍攻打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據說他還和美國分享有關「基地」的情報,幫助美國搜尋「基地」分子的蹤跡,令其他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都為之震驚。

  「非常奇怪,」他沉思了片刻,臉上露出了高深莫測的微笑,「就利比亞而言,我們發覺自己身處戰壕當中,和美國有著共同的敵人。」位於兵營中心的官邸

  官邸外圍遍佈防禦工事,可見卡扎菲缺乏安全感

  卡扎菲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官邸,坐落在市郊南部阿齊齊耶兵營的心臟地帶。兵營實際上就是一座城市,市內遍佈高牆和加固了的碉堡。要到達卡扎菲位於市中心的官邸,必須經過了3個檢查站,每個檢查站都有戴著黑色貝雷帽的突擊隊員和便衣把守。卡扎菲的官邸出人意料的簡樸,佔地4公頃左右,周圍有瞭望塔和2.4米高的混凝土工事環抱。裡面的一塊空地上,支起了一個簡陋的貝多因人帳篷,卡扎菲在帳篷裡擺放了一些裝飾品作點綴。

  見證美國暴行的廢墟

  美軍戰機炸毀卡扎菲官邸,15個月大的養女遇害

  幾百米以外又是另一番懾人的景象:一座三層高的建築正面被破開,天花板上的瓦片搖搖欲墜,可以看到,電線從缺口中穿過。這裡曾是卡扎菲的辦公樓,1986年4月15日早晨,美國出動戰機向這座建築物投下炸彈,用以報復一起發生在西柏林的爆炸事件,美國認為那是利比亞在幕後搗鬼。

  美軍的襲擊奪去了卡扎菲只有15個月大的養女的性命,而卡扎菲也幾乎成了炮灰。此後,廢墟被保存下來,它就像見證美國暴行的紀念碑,含蓄地暗示著卡扎菲也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

  卡扎菲可謂少年得志,27歲就憑著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掌權,成就了一番偉業。上世紀80年代,卡扎菲的野心開始膨脹,為了實現阿拉伯國家的「大一統」,他被指不惜「導演」政變。

  憑著墨鏡的遮擋,卡扎菲冷眼旁觀,窺探著在他面前出現的形形色色人物。談笑風生處,他還會流露出幾分自嘲的智慧。如此神秘的一個人,如此不願意將自己的弱點暴露於人前的一個人,他的內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

  發動政變推翻帝制

  在民族憂患意識驅動下,27歲的卡扎菲成功奪權

  1969年,這位年僅27歲的通訊兵團陸軍中尉發動了政變,推翻了伊德利斯王朝。政變不是一時衝動的產物,它經過了長達10年的醞釀,而卡扎菲則令一切水到渠成。

  利比亞在卡扎菲領導下所進行的改革比任何一個國家都來得激進。上世紀50年代末,利比亞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外國勢力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主要的財富都掌握在11萬義大利殖民者手中。任由西方擺佈的傀儡國王允許外國軍隊在利比亞建起了多個基地,其中包括惠勒斯空軍基地--這是當時美國在海外最大的空軍基地。巨大的石油開採業令利比亞越發淪為西方國家的附屬品,大片土地被西方石油公司租借。擺在卡扎菲面前的未來之路已清晰可見,那就是革命。「當時,利比亞甚至不能被視作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感到有責任將利比亞從外國人手中解放出來。」卡扎菲說。

  奪回石油控制權

  出口石油的收益用於發展教育和建設基礎設施

  政變成功後,時任陸軍上校的卡扎菲和他的革命司令部委員會得到了廣泛支持。他們關閉外國駐軍的基地,勒令義大利殖民者賠償戰爭損失。上世紀20年代的殖民侵略戰爭中,墨索里尼在利比亞犯下滔天罪行,約四分之一的利比亞人無辜喪生。

  在石油貿易分成上,卡扎菲認為利比亞人應該享有更大的份額,但外國石油商人無視這一要求,卡扎菲於是將油田國有化。

  與此同時,卡扎菲致力推動利比亞進入20世紀。他將出口石油獲得的收入用作教育、醫療和公共房屋基金,連最邊遠的地區也受惠。一場橫掃全國的社會變革如烈火般熊熊燃起,利比亞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為了尊重穆斯林神職人員,卡扎菲嚴禁酒精和西方音樂,但在婦女解放運動中,他又功不可沒。今天,利比亞許多城市婦女都無需戴頭巾,根據官方透露,全國大學生中女性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

  龐大的特務網路

  秘密警察和告密者時刻盯著「反動分子」

  在利比亞,秘密警察和告密者構成了龐大的網路,他們時刻盯著「反動分子」的一舉一動,原教旨主義者、垂涎大權的軍官和西方化的商人階層都是監視的對象。一有蛛絲馬跡顯示有人企圖策劃陰謀或政變,卡扎菲就會不厭其煩地頻繁更換軍官和政府官員,無休止地重新劃分行政界線,如此一來,必然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混亂,但卻保證無人能夠打下堅實的權力基礎,足以挑戰他的地位。逐漸變得不安分

  卡扎菲被斥煽動叛亂,頻遭阿拉伯國家責難

  西方認為,隨著國內形勢漸趨穩定,卡扎菲的野心開始膨脹,覬覦起利比亞以外的天地。披上泛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的斗篷,卡扎菲追逐著建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夢想。他的算盤似乎已經打好,如果石油「賀禮」不足以打動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接受他的方案,他就準備在這些國家「導演」一場政變。上世紀70年代,整個中東地區都在不停地譴責利比亞干涉別國內政,包括在金錢上資助游擊隊組織和暗殺小組。在那個十年的最後時期,利比亞不僅與埃及、查德交戰,還被指控煽動突尼西亞叛亂。

  1973年,卡扎菲在阿拉伯石油禁運中擔當起導演,他還號召消滅以色列,將美國氣得火冒三丈。1973年中東戰爭中,多支巴勒斯坦激進游擊隊躲到利比亞避難,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尼達爾的法塔赫革命委員會。美國指,他們以利比亞為基地,發動了多起針對西歐人的襲擊事件。同時,卡扎菲從前蘇聯購買了數十億美元的武器,又向全球的武力「解放運動」組織提供武器,安哥拉和莫三比克的左翼游擊隊,北愛爾蘭的愛爾蘭共和軍,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分離組織「埃塔」,菲律賓的「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都得過他的「恩惠」。美國還指責,卡扎菲從國際警察頭號通緝名單中精心挑選出烏於達獨裁者伊迪.阿明,邀請他到的黎波里作客,筵席間兩人把酒言歡,卡扎菲表現得甚為熱情。利美交惡大動干戈

  20年來,利比亞與美國不斷出現軍事摩擦,積怨漸深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對卡扎菲充滿敵意。

  1973年,卡扎菲宣稱擴大利比亞在地中海的領海,其領海範圍再向外擴大12海浬,而不是國際上普遍公認的2海浬。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國當然極力反對利比亞的這項領海政策:因為美國航母戰鬥集群經常在靠近利比亞領土12海浬的區域內演習,而美海軍的戰鬥機也頻繁進入利比亞所宣稱的所謂「領海」。1981年,美國飛機擊落了兩架利比亞的戰鬥機。在里根上任第一年的年終,他命令所有留在利比亞的美國人(約有1500人左右,大部分是石油工人)要麼趕緊離開利比亞,要麼就得面臨美國的法律指控。在1982年,里根開始對利比亞實施石油禁運制裁。

  美國的制裁反倒激怒了卡扎菲,促使他採取更為激進的做法反抗西方國家。1984年,倫敦舉行了反對卡扎菲的遊行示威,結果利比亞駐倫敦大使館竟然開槍企圖驅散示威人群,導致一名英國女警察中彈身亡。翌年,一群恐怖份子劫持了義大利的阿奇裡.婁羅號油輪,並槍殺了美國人質里昂。這一恐怖主義行徑在利比亞的黎波里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美國方面隨後指控利比亞參與策劃了整個劫持行動。

  1986年4月5日,西柏林一間迪斯科舞廳發生爆炸,導致一名土耳其婦女和兩名美國軍人喪生,230人受傷。美國中情局很快認定事件是利比亞的間諜人員所為,作為報復,美國向利比亞投擲了炸彈,炸毀了卡扎菲位於阿齊齊耶兵營的官邸。

  之後,利比亞當局突然變得異常沉靜,並沒有採取更偏激的報復行動。直至1988年12月21日晚,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機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270人喪生。英美認定利比亞政府是主謀。利比亞從此遭受聯合國的全面經濟制裁。

  改變背後的玄機

  美國專家認為聯合國的經濟制裁無意是一個關鍵因素

  隨著1999年經濟制裁的解封,卡扎菲似乎決心要重投世界的懷抱,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利比亞政府突然變得如此溫順?

  「我認為這很可能是多項因素作用的結果。」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阿拉伯問題專家瑪麗.迪布說,「當然,聯合國的經濟制裁無疑是一個關鍵因素,它導致利比亞如今變成了一個貧窮國家,卡扎菲成為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與此同時,在這一時期內,世界石油價格顯著下跌,卡扎菲難以再像往常一樣出手闊綽。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利比亞國內的商品價格居高不下。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卡扎菲本人日趨年邁,他再也不是當年那個血氣方剛的年輕領導人,年齡的增長使他變得更穩重,處事更圓滑。」

  大部分利比亞民眾都對卡扎菲充滿了敬意,因為他敢於對抗西方強權。不要忘了,利比亞曾經是一個貧窮的、被人遺忘的國家,而卡扎菲改變了一切。

  儘管美國沒有與利比亞建立外交關係,不過卡扎菲兩次接見美國網路小姐辛迪克,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政治信號。

  多年的經濟制裁併沒有將卡扎菲「打壓」下去,他的領袖風範仍然贏得了國民的敬意,大部分利比亞民眾把他視為國家自尊的象徵,認為正是他使世界意識到利比亞的存在。

  個人崇拜與政治宣傳

  的黎波里隨處可見卡扎菲的肖像圖,旁邊往往還配上宣傳標語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中心地帶是綠色廣場,這裡的夜晚被明亮的街燈照得如同白晝。入夜時分,廣場兩旁出現了許多賣花的小商販,高聲吆喝著叫賣。也有十來個攝影師在廣場中央擺放一些色彩誇張的馬車和裝飾道具,耐心地等待遊客前來拍照。與中心廣場的熱鬧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遠處一個停車場內空空如也的景象,在這裡你能深刻體會到經濟制裁對利比亞人民生活的影響。

  綠色廣場的一側有一座考古博物館,博物館後門是古老的阿拉伯人聚居區麥地那,那裡有迷宮般彎曲迴旋的街道小巷。麥地那街道兩旁懸掛著兩條巨大的宣傳橫幅。其中一條橫幅描畫著非洲地圖,另一條畫的則是表情嚴肅的卡扎菲頭像,看起來有點像沙漠中若隱若現的獅身人面像。

  這種鼓勵個人崇拜的領導人肖像圖在許多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是很常見的,不過它們在利比亞國內有著更深遠的含義。除了可以藉此讚美國家領導人的美德和政治智慧,幾乎所有卡扎菲的肖像圖還同時配有一條宣傳標語。這類宣傳標語大部分是宣揚利比亞正在興建的沙漠人工河工程,也有一部分是宣揚卡扎菲致力於組建非洲聯盟的政治主張。

  領袖風範贏得敬意

  大部分利比亞民眾把卡扎菲視為國家自尊的象徵

  普通的利比亞民眾總是顯得親切友善,不過,大部分利比亞人總是被一種遲鈍感(確切地說應該是生活的疲憊感)籠罩著。在過去33年裡,他們親眼目睹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原本的急速上升,突然變為大幅度下滑。而現在,隨著1999年聯合國經濟制裁的結束,利比亞人的生活水平又開始逐步回升。那些政府宣傳標語的內容也在反覆變換,例如:鄰國埃及一度是被宣揚為利比亞的朋友、然後變成了敵人,又變成朋友、再變成敵人,最近則重新恢復了友好關係。

  由於這個原因,你很難判斷利比亞人究竟對卡扎菲的治國政策是怎麼想的。我曾在的黎波里的街上與當地民眾閑談,結果發現他們對卡扎菲的看法頗有點模棱兩可。不過儘管如此,他們仍普遍對卡扎菲充滿了敬佩,把他視為國家自尊的象徵。

  在的黎波里一間網吧門外,一個名叫阿里的年輕電腦設計師接受了我的採訪。他自豪地宣稱:「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寫道,所有的新思想都來自於沙漠,從我們領導人身上,我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他繼續說:「我想你會發現所有利比亞人都非常擁戴這位領導人。這是因為我們要比周圍的鄰國生活得好,而且,他提高了利比亞在國際上的聲望。因為他,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利比亞的存在。」

  阿里的話無疑道出了一些正確的觀點,儘管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受到了聯合國的經濟制裁,利比亞的人均收入仍然排在非洲國家的前列,比起許多國家,甚至包括美國,利比亞國內的財富分配要公平得多。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義大利商人對這一點深表贊同,他過去20年曾經長時間在利比亞工作和旅遊,「卡扎菲使這個國家名氣大增,在這裡沒有任何人認為卡扎菲是完美無缺的,因為他們很清楚他曾經使國家捲進了一些愚蠢的事情,但是我想大部分人都對他充滿了敬意,因為他敢於對抗西方強權。不要忘了,利比亞曾經是一個貧窮的、被人遺忘的國家,而卡扎菲改變了一切」。

  敢於對抗西方強權

  兩次接見美國網路小姐,卻讓來訪的意總理碰了一鼻子灰

  扎菲敢於對抗西方強權的表現最近隨著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出訪的黎波里再次得到了證實。卡扎菲曾經一再要求義大利為其以往的殖民統治做出賠償,而義大利始終表示拒絕,不過他們對利比亞威脅說要限制對義大利的石油輸出感到非常不安。貝盧斯科尼在去年10月對利比亞展開了為期一天的訪問,希望能就賠款問題安撫卡扎菲。大約40名義大利記者當時隨同貝盧斯科尼一起出訪的黎波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卡扎菲與意總理會晤當晚,記者們被送到卡扎菲的阿齊齊耶兵營。工作人員領他們穿過卡扎菲被炸毀的舊居遺址。在這座破破爛爛的建築大樓正門,赫然懸掛著一條有關世界網路小姐比賽的廣告宣傳橫幅,上面寫著「美麗可以拯救世界。」大樓的前廳站立著22名參賽佳麗,當晚,卡扎菲把他與義大利總理的會晤撇到了一邊,卻在他的帳篷裡與參賽佳麗暢所欲言。

  卡扎菲當著眾人的面,開始抨擊美國對利比亞的外交政策,包括提到1986年美軍朝他的居所投擲炸彈,導致他年幼的養女在事件中喪生。來自加州的美國佳麗辛迪克忍不住哭了起來。卡扎菲讓她坐到自己的身邊,輕拍她的手安慰她。

  「他希望我明天晚上再來,」辛迪克說,她忍不住又鼻子一酸,「這真是令我受寵若驚。我以前從未離開過美國,而現在,我居然在這裡見到了卡扎菲。」幾乎在同一時間,有傳言指,貝盧斯科尼沒有與卡扎菲就賠款問題達成任何協議,已經動身回國了。

  7天後,辛迪克被再次邀請到阿齊齊耶兵營,卡扎菲將自傳《綠皮書》贈送給她,還附上了自己的親筆簽名。當然幾乎每個人都清楚,卡扎菲這樣做是出於政治目的--儘管美國沒有與利比亞建立外交關係,不過把美國佳麗辛迪克請到利比亞領導人的住所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政治信號。

  這件事如今已經告一段落,我試圖想像到底利比亞民眾對此是怎樣看的?卡扎菲居然可以撇下義大利總理讓他空手而歸,卻兩次接見一個19歲的美國女孩並且還將自傳贈送給她,那可真是令人始料不及。

  交出涉嫌製造洛克比空難疑犯只是美國同意解除對利比亞經濟制裁的條件之一。它同時還要求利比亞向空難的遇害者家屬支付巨額經濟補償,並要求利比亞正式承認在空難中的「責任」。

  許多歐洲人相信,正如卡扎菲本人所宣稱的那樣,在反恐行動中,他是站在歐洲這一邊的。

  雖然美國政府承認利比亞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與恐怖組織的聯繫,但在美國國務院公布的2002年資助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利比亞依然榜上有名。

  圍繞洛克比空難的糾紛仍然是制約利比亞與西方各國破除外交堅冰的最大障礙,雖然「9.11」後卡扎菲加強了同西方國家在反恐怖領域內的合作,不過美國仍然認為要接納利比亞還存在一大堆的問題。

  揶揄美國選錯總統

  「這個國家缺乏一些有關總統選舉的規則」

  卡扎菲在接受我的訪問中曾經指出,所謂的「恐怖主義」是一個彈性概念,他爭辯說,在1986年美國對的黎波里的空中襲擊行動中,他本人就成為恐怖主義的受害者。

  「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選擇了里根當總統。」他指了指那座已經毀於一旦的舊居,激動地說道:「他殺死了一個尚在襁褓中熟睡的女嬰,美國人竟然會選這樣一個情緒容易波動的人做總統,顯然這個國家缺乏一些有關總統選舉的規則。」對於他所謂的美國政治體系中的缺陷,卡扎菲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法,「美國應該取消總統選舉或者是類似的制度,他們應該成立屬於民眾的代表大會、屬於民眾的委員會,讓美國的民眾擁有政治權力。」

  看著卡扎菲面無表情的臉,我很難斷定他講這番話究竟是不是認真的。事實上,要判別他到底是否在開玩笑,一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卡扎菲就曾向我揶揄說,一旦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結盟成立Israetine這樣一個聯合國家的話,他們肯定會加入阿拉伯聯盟,而利比亞則會投身於非洲聯盟的陣營。

  30年來,卡扎菲曾經想團結阿拉伯世界,希望從阿拉伯兄弟那裡得到支持,不過卻總是碰了一鼻子灰。經過多年挫折與失敗之後,他便轉而為非洲聯盟大唱讚歌,希望尋找新的盟友與國際支持。

  洛克比糾紛難了斷

  美國要求利比亞公開承擔責任,成為兩國和解的最大障礙

  不過在的黎波里,人們深信卡扎菲意欲成為非洲世界領導人的熱情最終會消褪,尤其是在聯合國逐步解除了對利比亞的經濟制裁,利比亞人民重新建立起他們跟地中海國家的聯繫以後。很多人相信,當聯合國最終與利比亞結束多年的僵持格局時,卡扎菲會放棄這一念頭。

  不過要等到那一天的來臨,得首先清除一個最大的障礙,那就是:解決有關洛克比空難的糾紛。

  按照卡扎菲的看法,一旦利比亞交出了涉嫌製造空難的兩名利比亞特工,事情就算是得到瞭解決。事實上,在1999年利比亞最終同意交人,聯合國為此已經暫停對利比亞的制裁,惟獨美國卻不同意徹底解除制裁。這是因為美國同時還要求利比亞向空難的遇害者家屬支付總計高達27億美元的巨額經濟補償,並要求利比亞正式承認在空難中的「責任」。而利比亞堅稱針對兩名疑犯的判決是沒有真憑實據的。

  在華盛頓,目前逐漸湧現出一股要求政府與利比亞恢復外交關係的聲音,一些大型石油公司都盼望能夠盡快回利比亞拓展業務,部分人士開始對美國政府的強硬態度感到不耐煩。

  阿拉伯學者米爾頓說:「經過十多年後,我認為卡扎菲與他所領導的國家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美國政府是時候採取更明智和更務實的政策來解決與利比亞的宿怨了。」

  與歐洲重修舊好

  經濟原因與反恐促使卡扎菲與歐洲的緊張關係開始緩和

  歐洲國家在這方面遠遠走在了美國的前面。1989年9月19日,法國一架UTA航空公司的飛機在尼日沙漠上空爆炸,利比亞被指控是這次空難的策劃者。1999年,利比亞與法國達成協議,同意向受害者家屬支付330萬美元的賠償,前提是利比亞無需公開承擔責任。此外,利比亞還就1984年在利比亞駐英使館外一名女警察遭槍殺的事件與英國達成了賠償方案。利比亞政府這些積極的行動幫助它重新恢復了與英法兩國的外交關係。

  毫無疑問,經濟原因是促使歐洲國家與利比亞改善關係的主要推動力。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對歐洲國家來說,始終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不過除此之外,驅使歐洲國家與利比亞開始冰釋前嫌的還有一個更深刻的背景。鑒於利比亞與阿拉伯國家的地緣接近性,歐洲已經開始把卡扎菲視為一個長久以來一直與極端的伊斯蘭激進份子展開鬥爭的鬥士。據報導,在1986年,卡扎菲曾經下令取締了國內48個伊斯蘭激進組織,2000年,他又在本哈奇大學逮捕了數十名激進份子。伊斯蘭極端分子向來對卡扎菲沒有多少好感,他們曾經策劃了好幾次針對卡扎菲的暗殺行動。因此,許多歐洲人相信,正如卡扎菲本人所宣稱的那樣,在反對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活動中,他是站在歐洲這一邊的。一名歐洲外交官表示:「全球危機四伏,今天當你再看看卡扎菲,我認為你最好記住一句古老的格言--你的敵人的敵人,就是你的朋友。不幸的是,美國人可不那樣想。」

  美國態度依舊強硬

  利比亞沒準會步伊拉克後塵,成為美國下一個打擊對象

  那些希望美國人能友善對待利比亞的人可能忽略了兩者目前尚在較量的事實。布希政府的態度非常明確,即使洛克比空難得到解決,要想美國接納利比亞還存在一大堆的問題。

  去年5月,美國拋出「邪惡軸心」論,指責利比亞是「無賴國家」,稱卡扎菲正在設法把核武器弄到手,利比亞立即高調地否認了上述指控。在過去的6個月裡,美國中情局分析員反覆強調,利比亞正在研發生化武器。雖然美國政府承認利比亞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與恐怖組織的聯繫,但美國又說她不能排除某些「藕斷絲連」的情況,因此,在美國國務院公布的2002年資助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利比亞依然榜上有名。

  一名美國政治分析家說:「雖然美國政府目前幾乎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伊拉克問題上,但以後,利比亞很可能會步伊拉克後塵,成為美國第2個或第3個打擊的對象。」

  卡扎菲近兩年為融入國際社會作出了不少積極的改變,甚至在反恐問題上正在同美國交換關於「基地」組織的重要情報,不過這名分析家認為卡扎菲目前仍然身陷困境,「我只是不敢肯定,他有沒有那麼多東西給美國。」

  我曾問卡扎菲到底他希望世人對他作何種評價,他的回答很簡單:「我希望世人覺得我不是一個自私的人,為了令他人高興為了幫助他人,我甚至置自己於不顧。」卡扎菲頓了頓,吃吃地笑了,聲音很低沉,「我真心希望,在現實世界裡我已經是這樣的一個人。」

  撒哈拉沙漠的雄獅

  卡扎菲1942年4月15日生於蘇爾特的遊牧部落家庭,是家裡惟一的兒子,備受父母器重。為了讓他能出人頭地,父母賣掉了駱駝和牛羊供他讀書。中學時期,卡扎菲就接受了埃及總統納賽爾的民族主義思想影響。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發動了侵略戰爭,企圖奪回納賽爾已經宣布收歸國有的蘇伊士運河。這一行徑深深震動了卡扎菲,他不顧當局的阻撓,帶領同學舉行罷課,被校方除名。隨後他發現「學軍事是進行革命的唯一途徑」,遂投筆從戎,在1963年進入班加西軍事學院。

  1965年8月他從軍事學院畢業,後任通信兵團陸軍中尉。1969年9月1日,年僅27歲的卡扎菲和其他年輕的自由軍官們發動革命,以一次著名的不流血政變,推翻了伊德利斯王朝,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卡扎菲被任命為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晉升為上校。1971年6月他出任利比亞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主席。1979年3月他宣布放棄一切行政職務,只保留「9.1革命領導人」名義,實際上他仍是利比亞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利美宿怨大事記

  1970年6月卡扎菲下令收回美國在利比亞的惠勒斯空軍基地,趕走了6000名美國軍事人員。這意味著美國失去了一個在非洲的最大的軍事基地。

  1973年卡扎菲為了限制美國艦船的活動,宣布整個錫德拉灣是利比亞的領海。

  1979年底利比亞支持伊朗反對美國,示威者焚燒了美國駐利比亞代辦處,雙方撤回了駐對方的外交人員。

  1981年8月18日美軍一支龐大的艦隊在地中海軍演,次日,美軍戰機與利比亞戰機爆發空戰,兩架利比亞戰機被擊落。

  1982年里根開始對利比亞實施石油禁運制裁。

  1986年1月里根宣布對利比亞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凍結了利比亞在美國的全部資產。

  1986年3月美國艦隊衝破利比亞錫德拉灣的「死亡線」,利比亞發射薩姆導彈還擊,美國乘機摧毀了利比亞的雷達網。迫於國際國內輿論,美國艦隊最終全部撤出錫德拉灣。

  1986年4月5日西柏林一舞廳門前發生爆炸,事件造成3人死亡,其中包括兩名美軍。美國指事件與利比亞政府有關。4月15日,美國出動戰機炸毀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官邸,共有3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卡扎菲的養女。

  1988年12月泛美航空公司客機在洛克比上空爆炸,美國指利比亞是主謀。

  2002年5月美國指利比亞是「邪惡軸心」。洛克比空難大事年表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機從德國法蘭克福經倫敦飛往紐約時,在蘇格蘭的洛克比上空發生爆炸,機上259人無一人生還,飛機空中爆炸的碎片又導致地面11人喪生。遇難者中大約189人是美國人。

  1990年秋天美英兩國認定利比亞航空公司駐馬爾他辦事處經理拉明.哈利法.費希列和利比亞特工人員阿卜杜勒.巴塞特.阿里.邁格拉希涉嫌製造洛克比空難,不過利比亞拒絕將他們引渡到國外受審。

  1992年3月17日美、英、法3國向安理會提交了一項關於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和停止同利進行商業性空中聯繫的決議草案。11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新決議,凍結利比亞的海外資產並禁止向利比亞出口某些石油設備。

  1999年4月5日利比亞將兩名涉嫌製造洛克比空難的疑犯移交給聯合國代表,並送往設在荷蘭海牙宰斯特軍營的國際法庭受審。聯合國則宣布暫停對利比亞的制裁。

  2001年1月31日荷蘭海牙的蘇格蘭法庭宣布最後裁決,判被告阿卜杜勒.巴塞特.阿里.邁格拉希有罪,另一名被告拉明.哈利法.費希列無罪並當庭釋放。

  2002年10月29日美國媒體報導利比亞政府與洛克比空難遇難家庭的律師已經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利比亞政府承諾向遇難者家屬提供總額為27億美元的賠償,創下世界空難史上賠償金的最高記錄,不過卡扎菲本人對有關報導予以否認。

  告別孤立的日子

  近年來,曾一度遭受國際制裁、陷入孤立的卡扎菲開始為重新融入國際社會作出積極的改變。他曾在2000年7月親率浩蕩車隊南下,抵達多哥洛美非統組織會議會場,一方面為非洲聯盟吶喊,一方面努力尋找新的國際盟友。2001年,當西方遊客在菲律賓被扣作人質長達數月一籌莫展之時,卡扎菲派他的兒子擔起調解重任,引起國際矚目。經過一系列賠款協商後,卡扎菲與歐洲國家的緊張關係也開始緩和。

  「9.11」事件則為卡扎菲改善與美國的關係提供了契機,「9.11」恐怖襲擊後第二天,卡扎菲便向美國主動表示願意提供一切必要的幫助。一名利比亞安全官員更聲稱,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們與西方國家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交換有關恐怖份子情報上就有合作。不久前,利比亞更向西方國家提供了利比亞國內原教旨主義者的名單。為了改善利美雙邊關係,卡扎菲還授予曾經在利比亞參加世界網路小姐比賽的美國佳麗辛迪克小姐利比亞國籍,任命她擔任利比亞駐美國名譽領事。

  卡扎菲與阿拉伯兄弟國家的合作也絲毫沒有減少,利比亞政府目前betway体育手机网 的一個大型合作項目是與沙特王子合資在的黎波里建設「中東飯店公司」。此外,利比亞還加入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成為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新成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