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12個國家平均年齡在17歲的青少年的態度調查,瑪格麗特.德福魯爾和馬爾文.德福魯爾教授(英文名:Margaret and Melvin DeFleur)發現,12個國家的大部分青少年都無一例外地對美國或多或少抱有惡感。對美國抱有敵意的青少年按敵意強弱排序,依次是沙特、巴林、南韓、墨西哥、中國、西班牙、臺灣、多明尼加、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義大利和阿根廷。
研究者發現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例如沙特和巴林的青少年,對美國明顯更反感,這在目前似乎容易理解。但是讓人詫異的是墨西哥和南韓的青少年對美國的印象幾乎同沙特、巴林兩國的青少年對美國的看法一樣負面,至少比中國青少年對美國的看法要負面。而墨西哥和南韓都是受美國保護抵抗「共產主義威脅」的兩個國家,美國尤其為在朝鮮戰爭時保護南韓犧牲了不少軍人。同樣讓人費解的是在北京的青少年對美國的看法要好於臺北青少年對美國的看法,而在過去50多年裡美國對臺灣長期翼護,政治上和軍事上都付出高昂代價。
馬爾文認為外國青少年對美國如此普遍的輕蔑是由於他們中太少認同美國或同美國人有直接的實際接觸。由於受訪者主要來自這12個國家的公立學校,所以他們大部分出自社會中低階層的家庭。只有12%的受訪青少年曾經來過美國。因為這些青少年沒有多少機會真正瞭解美國和美國人,他們對美國的印象多是來自媒體,電視電影和社會謠言,這一題為《下一代對美國人的印象(英文名:「The Next Generation』s Image of Americans」)的報告中指出。
馬爾文認為在全球廣為傳播的美國音樂、電影和電視劇促成國外青少年對美國心生惡感。因為這些打著美國烙印的大眾文化產品充滿暴力、性和崇尚物質主義,因此德拉弗爾的報告結論是大眾文化而非美國外交應該為全球氾濫的反美主義負責。
中國青少年在兩項指標中對美國印象積極,一項是認為「美國人宗教性強」,另一項是「美國人家庭觀念強」。中國青少年對美國印象最反感的方面或最排斥的提法是「美國人愛控制別人」,其次是「美國人愛和平」以及「美國人尊重和他們不一樣的民族」。臺灣青少年在三項指標上對美國有好感:第一是「美國人慷慨」,其次是排斥「美國人總體上來講相當暴力」的負面提法,第三是認為「美國人宗教性強」。臺灣青少年對美國最反感的理由是「美國女人在性方面沒有道德觀念」,「美國人愛控制別人」和「美國人太物質主義」。
沙特青少年最恨美國的原因有三,第一是「美國人愛控制別人」,其次是「美國女人在性方面沒有道德觀念」,第三是「美國沒有什麼讓我仰慕的」。對美國第三反感的南韓青少年反感美國的第一和第二原因和中國相同,他們的第三個反感美國的原因是「美國人太物質主義」。
這兩位研究者發現國外青少年對美國的人道主義價值觀比較認同,因此建議美國媒體在對國外傳遞的信息應該長期強調美國的人道主義價值觀。他們認為美國政府所用的所謂「聰明宣傳」或帶有公關性質的試圖改善美國形象的做法不會有什麼效果。
金星,《華盛頓觀察》週刊,2003年第八期 (#24) ,2003年02月26日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全球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