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上,河南近年來轟動的消息,不外就是當地出現了好幾個「愛之村」。已經死了或還在「等死」的數以萬計的村民,都是過去賣血給當地的衛生機構而集體感染。
河南這塊富饒的「中原」,可考的文化歷史長達7000年,出現過多少英雄豪傑、多少博學之士,為什麼近年卻反而如此不濟?
帶著這樣的疑問,聯合早報國際新聞副主任周銳鵬上月特地前往河南,想一探究竟。可惜,河南政府婉拒了採訪愛之村的要求,也婉拒了參觀貧困農村的要求。
不過,在河南鄭州之行,卻讓記者發現,這個原本應該是中國文化搖籃的土地,在過去幾十年裡,教育卻是不受重視的……
由於過去幾十年對教育不夠重視,做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儘管經濟總量已位居全國第五,卻至今仍是許多人眼中「落後的大省」。
事實上,中國很多人不知道河南的國內生產總值有這份「風光」,因為,與其他省市相比,它的人均排名遠遠落在後頭。更糟的是,中國其他省市的人,多瞧不起河南人。
中國幾千年裡群雄逐鹿的這塊「中原」大地,「失色」之餘,近年痛定思痛,要在教育上急起直追。
大學入學率落於人後
河南省教育廳副廳長李文成博士說,1997年,河南只有13萬6000名在校大學生,2002年,增加到46萬--這是狠下決心把大學錄取率足足擴大一倍,從錄取30%應考生提高到60%的結果。
不過,這個人口多達9600萬(官員透露,實際數字已超過1億)的大省,18至24歲的大學學齡青年目前只有區區13%入學。
「我們的目標是到2005年要達到(大學)毛入學率15%。」李文成說。
但是,他承認,與上海或江蘇省等(大學)毛入學率超過25%的普及程度相比,河南黯然失色。
河南的高等教育不僅在「量」的成績上無法與周邊省市媲美,更在「質」的方面長期臉上無光。
中國全國有70餘所優秀的「國家重點大學」,沒有一所是在河南。不僅上海、江蘇等富裕省市遙遙領先河南,甚至「窮鄰居」安徽、陝西、湖北等省市也比它強許多。
沒有一所重點大學
這麼一個大省,竟然一所重點大學也沒有,李文成副廳長受訪時也不勝唏噓。
河南原來並不是這樣窩囊的。
1912年(民國第二年),在舊省會開封市創校的河南大學,到1949年「解放」前一直是全國的名校。但是,在革命熱情高漲的50年代,全國院系大調整,把河南大學的農學院、醫學院、水電科系等等全肢解了分到其他地方去。赫赫一時的河南大學於是淪為一所普通師範學院,困頓30餘年,最近才重新艱辛地恢復為綜合大學。
李文成說:「1954年,省會遷到鄭州,也傷了留在開封的河南大學的元氣。」
省會遷到鄭州之後,河南其實仍有兩次擁有重點大學的機會,但是,它又讓機會一再溜走。
與頂尖大學失之交臂
1956年建立的鄭州大學原本直屬教育部,要引進名師,辦成名校,豈料,兩年後,不知何故,改而下放給省政府,從此只做一所省級大學。
更讓河南教育界惋惜的是,在文革期間的1970年,省領導人竟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從北京遷到鄭州的好意。
這所頂尖的大學後來落腳合肥,如今成了安徽省的巨大「財富」。
文革時的河南省委書記、中共「老革命」劉建勛當時認為,如果接受中國科大,要「養」很多師生,會花掉河南大筆錢,所以不同意它遷來。
可稱為中國「民辦教育第一傑」的女教育家胡大白感慨的說,河南在教育上就是這樣「沒有意識」。
胡大白原籍並非河南,但她在鄭州創辦的「黃河科技學院」,沒要政府一分錢,卻辦成了中國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頒發學士學位的民辦高校,學生多達1萬5000人。這所民辦大學的巨大成功,既是胡大白19年嘔心瀝血的成就,也是河南高等教育仍嚴重「供不應求」的側面寫照。
按李文成副廳長的說法,河南領導人過去「革命熱情高」,因此,解放後的教育政策就是「知識份子與工農相結合」,高等院校都辦「工農班」;到文革時期,更是大搞「工農兵大學」,造成河南的高等教育從50年代到70年代整整30年「發展不夠」。
1991年,河北省邯鄲的華北水利水電學院要遷到更靠近黃河的鄭州。「吸取過教訓」的河南這一次大開方便之門,一口氣撥地1000多畝(約67公頃),與水利部共建新校。
近年「零的突破」
接著,1998年,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制定「211工程「,選了大約100所大學,增加經費「重點建設」,以期辦成21世紀的一流高校。這次,河南「力爭」,終於讓鄭州大學擠入「211工程」,為河南的高等教育打破一個大零蛋。
李文成介紹,2001年,河南也在「重點學科」方面取得「零的突破」:教育部已承認了省內三個「國家級重點學科」。
李文成說,河南還有一個尚待「突破」的,便是要擁有高水平的「重點實驗室」。
原籍湖北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核融合研究權威霍裕平,7年前卸下中科院的安徽分院院長職,特地到他父親生前曾經任教的鄭州大學當物理系教授,「為鄭大做點事」。
霍裕平院士說,現在的鄭州大學學生,就是將來的河南省幹部主要構成人員,如果省政府現在不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不重視大量人才的培養,將來就難有人才為河南做事。
儘管河南的優秀學生大多考到其他省市的重點大學去,但是,霍裕平認為,只要重視大量人才的培養,就能出好成績,並不一定要靠少數特出的「尖子」學生。
「河南人」三個字一直是其他省市的人訕笑的對象。霍裕平語重心長提醒河南:「人的(平均)素質如果高,很多彆扭的事就不會發生。」
中小學教育要奮起直追
河南不僅在高等教育上不如他省,在中小學教育方面也是最近幾年才奮力追趕。
遲至1998年,河南才「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99年,「基本普及9年義務教育」。
省教育廳副廳長李文成形容,河南是趕在20世紀的最後2年「完成歷史性工作」。
他說,河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很落後,因此,教育發展只能在這種背景下逐步前進。儘管如此,省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已經連續5年每年增加1.5個百分點,目前是佔省財政支出的23%,居全國第三位。
它的高中生人數在1997年還只是46萬人,去年已經猛增到125萬,居全國第二位。不過,由於它的教育人口高達2500萬,這個高中生人數比例仍是偏低。
河南缺乏重點大學,李文成承認,長期以來,河南的優秀高中生考上其他省市的名校後,畢業了也「不一定回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中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