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兩種意見,我都不完全贊成。誰說香港回歸七年來,特區政府僅僅這麼一點成就?我看,很容易就可以為特區政府開出一張長長的『成績單』,內容比一項『二十三條』要充實豐富得多,甚至也偉大輝煌得多。我雖然身居香港,但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是遠遠不夠資格來列這張成績單的。但是,這裡也不妨小試一下,算是拋磚引玉。
回歸七年來,香港最大的變化,公認是經濟衰退,民生凋敝。其原因,是不是在於特區政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這裡不必爭論。但是,如果說七年來特區政府根本不關心經濟,根本無心搞好經濟,我想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贊成這個觀點的。那麼,既然很關心經濟,也很想搞好經濟,結果是搞了七年(請注意,不是一年兩年),越搞越差,看樣子還會更差下去,那就不能不說是特區政府的特殊本領了。
這一點,我們小民雖然深受其害,但是,我看還是應該說它是特區政府的一大功勞。上週我們說了,特區應該『講政治』。而從政治上看,香港經濟大衰退的後果之一,就是香港人要北上搵錢,眼睛盯住偉大祖國。你看看,這不是加速了香港與偉大祖國的融合嗎?難道能說是罪過不是功勞?
當然,北上打工是一會事,心裏對偉大祖國什麼看法可以是另一回事。就是內地自己的打工仔,是不是都那麼熱愛政府、熱愛祖國,其實都大有疑問。關於這一點,中央政府不像香港人那麼『naïve』(權且譯作『天真』),所以,儘管兩地融合加快,偉大祖國還是要防你一手,於是要搞『二十三條』。同理,對於立下這般汗馬功勞的特區政府,偉大祖國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信任呢?恐怕也不能這麼『simple』(簡單)。更何況,甭管特區政府的成績單多麼長,它的很多勾當,實在是有些可疑,不像一個忠於祖國的地方政府的作為。這樣的事情,也可以列成一個很長的單子,上週講到的聘請鬼佬組成什麼顧問委員會,就是其中一個很小的例子。
大的例子也有。比如說,特區政府的政策研究,當此民生凋敝之時,不去討論如何『迎難而上促發展』,偏偏挖空心思尋找什麼『香港凝聚力』。香港人是有國際眼光的,那些頭面人物個個更是洋麵包養大。可是,放眼世界,有哪一個不是獨立國家的地方,會研究自己的什麼『凝聚力』?放到中國政治背景下,我們能夠想像上海或者廣東要強調本地的『凝聚力』嗎?它一旦強調本地的『凝聚力』了,那意味著什麼?是的,那只能意味著尋求獨立,準備建立自己的國家,像今天的臺灣、車臣、魁北克,昨天的克羅埃西亞、埃立特尼亞和東帝汶。至於打出什麼民主的旗號來研究香港凝聚力,更是騙人。凡是受過簡單政治學訓練的人,誰不知道,民主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所謂『在分割中站立』(divided we stand),『在分割中統治』(divided we govern)--我這裡引的,其實是兩部政治學名著的標題,說的就是民主政治的運作,其中哪有什麼『凝聚力』不『凝聚力』?
說穿了這些,我想,看官也就明白,我為什麼也不是完全贊同文初所引第二種看法了。沒錯,『二十三條』是一塊石頭,可以打人。但是,如果正好打在特區政府本身、打在特區政府領袖人物身上呢?『二十三條』瞄準的一個突出目標,是『分裂祖國』。說到這一點,很多人首先想到『台獨』。其實,『台獨』自有解放軍去對付它,和香港關係不大。難道香港願意成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一部分,像金門、馬祖那樣子?這當然是完全不可能的。真要防備的,是香港那些當權者,你以為他們當中不存在將香港從祖國分裂出去的圖謀啊?『二十三條』所列再一條大罪,是『顛覆』,包括『煽動』顛覆活動。什麼叫『煽動顛覆』?就是想方設法讓人不喜歡我們偉大祖國,不喜歡祖國的政府和制度。七年來,如果香港有人懷念英國殖民地時代,如果有人有能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懷念英國殖民地時代,那會是誰?
朱鎔基總理卸任前最後一次來香港,講過一句很重的話: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如果搞不好它,我們就是『歷史的罪人』!朱總理說話向來一言九鼎,令人信服,你以為他是隨便說說?既然不是,那就很快要到把『香港的罪人』繩之以法的時候了。中央政府下這麼大力氣推動『二十三條』立法,哪裡是為了對付幾個草芥小民?七年來把香港搞到天怒人怨的那些大人物,你以為你搞一項『二十三條』立法就真的有功了?Naïve! 讓你搬起『二十三條』這塊石頭,現在知道該往哪裡砸了吧?(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吳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