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雨林(rainforest)地區,我們習慣稱之為叢林。林內野生動物的肉,就叫做叢林肉。叢林肉這一個詞包含著下列在非洲雨林常見的野生動物:大象、大猩猩、黑猩猩、其他靈長類動物、羚羊、豪豬、山豬等。
科學家已經發現靈長類病毒與人類愛茲(AIDS)病毒之間的關聯性。在劇烈的生態環境改變之下,很多疾病可以由一物種躍遷至另一物種。獵殺或食用這些動物的肉會增加人類感染源生於動物的病毒的機會。
今年一月,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論文指出,追蹤依波拉(Ebola)病毒的實驗發現,接觸非洲中部被感染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羚羊肉能感染這種病毒。同樣,科學家普遍相信,HIV病毒發源於靈長類動物,後來跨躍物種間的障礙而傳至人類身上。
在非洲的非人靈長類動物(Nonhuman primates)中,研究證據顯示有26種不同種類的物種,會感染類人猿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而這些物種常被獵殺並當作叢林肉販賣。這些病毒中的兩種,來自黑猩猩的SIVcpz病毒與來自猴子的SIVsm,是人類愛滋病的源頭。
這一組由國際流行病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在The Lancet醫學期刊上發表他們研究成果,顯示類人猿泡沫病毒(SFV,Simian Foamy Virus),一種與SIV類似的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已躍遷至當地捕殺猿猴的獵人身上。
這項研究對喀麥隆(Cameroon)境內九個村莊的1100人測試了血液,發現其中的10人攜帶有對SFV病毒的抗體。所有被感染的人,都說參與了獵殺或處理野生猿猴。這些被感染者尚沒有一個顯示了病症,但研究人員表示,病毒可能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而且有能力變種。
這個研究團隊的首席科學家沃爾夫(Nathan Wolfe)寫道:「我們的研究第一次證明了這些反轉錄病毒正活躍地躍遷至人類。」
與此同時,追蹤「叢林肉」貿易規模的環保專家表示,該貿易正擴展到西方,也許已經抵達美國境內。
「叢林肉危機特別小組(Bushmeat Crisis Task Force)」的海瑟-愛娃(Heather Eves)表示,這項貿易已達到如此大的規模,「叢林肉」在很多社區都可以輕易地得到。
美國及國際媒體已有報導,紐約和倫敦的一些商店,提供非法走私的「叢林肉」給那些認為是精美佳餚的顧客。據英國官員表示,歐洲有些卑劣的餐館會烹調猴子肉以供品嚐。
儘管國際法律禁止靈長類動物的商業貿易,但官方估計,每年有7500噸非法野生肉被走私進入英國。在阿姆斯特丹機場的一次檢查,有兩千個猴子鼻子被沒收。不久前,亞特蘭大機場的海關檢察員,在拉開一個婦女的袋子拉練時,發現一隻猴子被熏烤得如此徹底,以至聯邦野生動物官員都無法辨識猴子的種類。
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官員估計,他們大概只檢測到少部分通過美國機場的「叢林肉」。
在中部非洲,「叢林肉」是主要的動物性蛋白質與經濟來源。在西部非洲,由於毫無節制的獵殺,動物族群逐年銳減。
全世界貧窮國家的八分之一依靠野生肉作為食物或經濟來源。在喀麥隆,總人口攝取蛋白質中的60-80%來自於囓齒目動物、大象或如狒狒、大猩猩和常見的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因獵捕的關係,該地區的靈長類動物的處境正岌岌可危。科學家警告說,孩子們的下一代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野生猿的世界裡。
在全國環境設施及聯合國發展計畫擔任生物多樣性顧問的純圖-穆甘谷(Trinto Mugango)認為,各國間對「叢林肉」貿易的原因不盡相同。
在喀麥隆的大雅(Dja)伐木區附近,因伐木工人的需求,野生動物和大猩猩被過度捕殺。但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獵殺野生動物的主要原因是為供應食物給叛軍及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人民。
隨著伐木及採礦公司深入原始叢林作業,本來與世隔絕的一塊塊雨林地被呈現在貪婪的盜獵者眼前。濫殺不僅使物種滅絕,也將改變整個雨林的生態。由於食物鏈間微妙的互動關係,某一動物物種的消失,意味植物無法藉動物散播它們的下一代,這將使得一系列的植物物種消失,從而改變整個雨林的功能與結構,造成全球性生態浩劫。
由於一時的貪婪,而造成永世的生態破壞,這樣的代價是得不償失的。叢林肉不僅不健康,而且也無法持久,那是相當有限的一種消耗。
在SARS、禽流感和依波拉(Ebola)流行時期,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不再是互不相干的。同樣地,在這個大西洋兩岸往來密切的世界裡,非洲人與美洲人健康,看來已是密不可分的了。
大紀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叢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