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咱常去的一家中國店,隔三差五(月)地會碰到一對美國夫婦帶一中國小女孩,他們也來中國店採購,為做中國菜飯而採購原材料來了,而做中國飯多半是為那位小千金的緣故。有時爹領來,有時媽帶著,更多的是全家出動一起來。看到他們一家子其樂融融的情景,你都會被感染。
有一次,他們與咱搭上話了,渲寒之後問:他們的女兒叫我們這些人「叔叔」「阿姨」還是「密斯特XYZ、密斯XYZ」好?咱說咱喜歡聽到叔叔或UNCLE,甚至直呼大名(入鄉隨俗)也不妨,但取決於您們可愛的小妞。
小女孩那時不到二歲,呀呀學語呢,學的當然是英語。她對俺一點不認生,叫咱叔,偶而也直呼咱名字(不帶姓),而且說完了準會看看她爹或媽,然後格格地笑起來。
她父母每每遇到這場景,也一定會由此高興起來。他們告訴咱:我們的小妞對你好,小妞開心時才對人這樣,他們自己也難得享用小妞如此「抬舉」呢。
後來咱得知了關於這個家庭更多的事,從而竟獲悉咱本人曾不經意地幫過他們的忙呢。
這對夫婦在此地兩所大學教書。他們在收養這個女孩時就決定讓她接受中美兩種文化。
孩子與他們第一次親密接觸時(PHYSICAL TOUCH HER),才一週歲不到。那時,她像一隻小貓(「She's just a little kitty。。。」),女教授如是比劃著說著,眉目慈善,聲情並茂,洋溢著一臉的幸福,簡直像一個關不住香味的烤箱被打開LIAO,芳香可口,瀰散給周圍所有的人。。。
所以說,這個被領養的中國女孩是呀呀學語前,開始了她的新生活。
這對夫婦從一開始就告訴他們的寶貝小妞,他們是她的洋父母,也是養父母,儘管她並不懂這些。
小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確實是一件神奇的事。不久小妞從DAYCARE的小同伴和他們的父母,看出(意識到)自己和養父母的不同來了,其表現竟然是對頭髮的顏色產生「異乎尋常」的興趣,這時她才兩歲多。教授夫婦說,別的孩子在父母親抱著的時候,不會擺弄他們的頭髮,或者即使用手抓,也是不經意,可他們發現小妞只在其他金髮碧眼的小夥伴以及家長同時在場的時候,要求抱,抱後就是弄他們的頭髮。。。這種說法是不是牽強附會,不得而知,但小妞遲早會疑問自己的長相與父母不「同」,則是無疑的。
教授夫婦每星期帶他們的寶貝小妞與中國孩子聚會,不知怎麼的,小妞與兩、三、四、五歲的中國小孩(多是所謂的ABC)在一起,學中國話特快,很快趕上她父母的水平了,「逼」的她父母趕緊學中文(當媽的還為此少教一門課而把時間給了自己學中文)。就在小女孩中文(主要是說)水平上揚的同時,說英語也上進神速。。。養父母那個高興呵,付出辛勞,收穫快樂。。。
小妞有一天問他們,她的「中國媽咪愛不她?」教授夫婦對此早有預案在胸,馬上說「當然也愛她的」,是沒有辦法(no choice)的情況下,才使這兩位金髮碧眼的人作了她現在的爹和媽。。。
教授夫婦告訴咱時特地加了一句,「多虧你也這樣告訴我們的女兒!。。。」
這。。。弄得咱一頭霧水。
反覆提醒後,這才讓咱想起來,在一次沒有幾句的對話中,咱說了「。。。多漂亮的女孩兒,嘿,所有的人都喜歡你,愛你呢。。。云云」。
「。。。中國媽咪愛我嗎?」小妞問。
「愛,對!愛你的。。。」我回答。
其實咱當時並不知道小妞口中這個「中國媽咪」是指這對洋父母告訴她的中國生母。得,歪打正著,咱幫了他們大忙了。
小妞由此更加相信養父養母關於生父生母「也愛著她」的說法啦。。。
小女孩周圍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狠心的媽呀。。。」「。。。準是那沒良心的父母。。。」這種聲音?
當然。中國會有,美國也會有。
小妞的爹媽說他們在週末中國小孩聚會時遇見過這樣的情景,他們還說在平日的DAYCARE也一定會有,只是他們少遇見罷了,人的弱點是一樣的(「universal」,他們用了這個詞如是說)。
所以他們仍去那個聚會,妞喜歡就成。老實說,咱倒是「這才知道」有這種場景。但也很快就能理解了。。。唉,人那,你、我、他(她)呀!。。。
咱至今不清楚,這個小妞有多敏感?對養父母和中國生父母的概念,到底明白了多少?有一點很清楚,她非常幸運,不僅是生活的物資條件改好了,她是遇到了真正好的養父母!
這一點對任何孩子來說,恐怕比物資條件改善更重要一百倍!這對夫婦決心用愛心澆灌她,這比咱從小受到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更重要?不知道有多少人認同這。。。
從那時起,一轉眼兩三年過去了。。。這對教授夫婦,每年去中國。他們說了,只要在「family budget」允許的情況下,年年去,哪怕去一星期也行。。。
接著又聽到,「小妞已經見到過生母啦!」他們告訴咱時,就像說妞畫了一幅「了不起」的畫(塗鴉)一樣。。。哦?雖說好奇心人皆有之,可這是私事,咱沒開口問下去。。。
後來有一次,咱與教授夫婦談到在中國棄嬰(尤其是女嬰)是事實,將來如何面對時,夫婦倆說他們是一直知道這一點的。事實上他們的寶貝女兒就是因為女嬰才被遺棄的。
他們堅持說小妞的父母是愛孩子的,有法子的情況下他們不會遺棄她,云云。。。
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裡起作用了:
他們「不容質疑地、堅決地「認為:小妞的生身父母沒有「做掉」那孩子,說明還是有愛心的。孩子生出來後,他們用「希望有人能把孩子養大的方式」離開了孩子,人性還在,愛還在。。。讓咱聽了,簡直頭皮發麻呀。。。
「。。。我們沒有資格評判妞的生身父母的。嗯 ----,我們百分之百相信您不會那樣做,請您相信我們也不會那樣做,多數人不會那樣做。可我們還是沒有資格評判妞的父母!。。。」
俺曾問過:「知道您們愛這個孩子,您們絞盡腦汁地、不顧一切地不希望看到孩子受到任何傷害,所以您們告訴妞,她的生父母是愛妞的?不是嗎?。。。」
「不是的。我們從來這樣認為的。愛是付出(GIVE),付出。。。妞的父母付出過,對,付出過。沒有人能否認事實呀。。。」
你望著他們的眼睛,絕對相信他們就是那樣認為的。。。
「那麼,就算妞的生身父母出於萬般無柰遺棄了妞,這不是證明他們不愛這孩子了?他們這樣做了還叫父母嗎?。。。」
教授夫婦:「Oh,剛才已經說過了,您和我當然不會那樣做,但這是兩碼子事。就算妞的父母沒有您我那樣愛自己的孩子,那也不能由此說明妞的生身父母( BIOLOGICAL PARENTS)不愛她呀。我們願意為她付出,我們如此的愛這個孩子,感謝上帝給我們這樣機會和有了如此可愛的妞。。。我們沒有過自己的孩子,您也沒有。就算我們有過自己的孩子,不會發生遺棄這樣的事,繼續付出我們的愛,如同對待現在的妞一樣,如同大多數人做的。。。就有資格評判別人?。。。」
哎唷,這對教授夫婦,他們的邏輯,與他們咱還「爭辯」什麼呀?。。。
一個問題老在腦子轉:為什麼國人(包括養父母)總認為收養的孩子是生身父母「遺棄」了他們,且不論什麼緣故,不分青紅皂白?而美國的養父母卻如此「固執地」、「精誠地」、「千方百計地」堅持他們從中國領養來的孩子的中國生父母仍是「愛孩子」的?
美國心理醫生指導教授夫婦,明擺著:中國孩子早晚會知道他們的身世,長相上決定了這個「餡」一定會漏。所以從一開始就要主動出擊。「是被父母遺棄的」這樣一顆「仇恨種子」一旦入心田,就會發芽長大,影響他(她)日後對許多事物的判斷,這才是最壞的。。。
為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傷害,這對教授夫婦盡忠職守,不遺餘力,讓人不服不行。遇到這樣的養父母,似曾受到「不公對待」的這個小妞孩子也算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啦!」
社會「前進」越來越快(或者說變化越來越快),周圍的人中,父母有婚變的越來越多。如何對待他們(有這樣經歷的小孩、長大一點的小孩們),是不是也得與時俱進?
想再讀一讀狄更斯的<霧都孤兒>。。。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