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楊小凱對中國經濟的最後警告

 2004-09-18 17: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不久前,著名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先生悄然離開人世,享年55歲。楊小凱是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僅有的兩位華裔院士之一。馬歇爾、薩謬爾森等著名經濟學家稱他是當世最好的經濟學家之一。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布坎南曾讚賞楊小凱的研究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學研究。

我對小凱仰慕已久。在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年僅17歲的他曾以一篇題為《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字報震驚中外,被翻譯成19種文字。當時,我就深受這篇大字報的思想影響,卻無緣結識這位青年思想家。後來,我和小凱有了許多共同的友人。他們經常談起他,才知道楊小凱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中國向何處去》作者楊曦光。直到1990年代,在香港宦國蒼兄的家中第一次見到小凱,才有了一次深入的長談。因此,我與小凱雖難說是好友,卻也可說是同道。聽朋友說,當年小凱爲了那篇《中國向何處去》被判刑10年。楊小凱在獄中自學英語、數理和經濟學課程。1978年出獄後考上中國社科院研究生,因政治原因未能入學。1984年,他被著名華裔經濟學家鄒至莊挑選,赴美留學,於198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後來移民澳大利亞發展。

楊小凱35 歲攻讀研究生,55歲謝世,學術生涯只有20年,但卻不枉此生。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華裔教授之一。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楊小凱對經濟學有關分工中「超邊際經濟學」的研究使他不僅成為華人經濟學家中的佼佼者,也使他獲得了世界級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他的成就表現在對現代經濟學所有的分支都進行了梳理。所以他不是在某一個領域方面的進步,而是對整個經濟學的基礎進行了一番重新研究。然後在現有經濟學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包括對分工的研究,對專業化的研究。」古典經濟學者亞當•斯密提出分工和專業化問題,但沒有建立數理模型。楊小凱使用超邊際分析為主要數學工具來分析分工和專業化問題,創立了新興古典經濟學。

楊小凱的難能可貴之處,更在於把經濟研究重新回歸到社會環境中去。他對現在舉世贊同的中國增長有一種保留和懷疑。但這種保留和懷疑不是情緒化的,而是來自他對社會、對經濟長期發展面臨問題的思考,也來自他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按照楊小凱的看法,經濟增長不僅是分工,重要的是分工水準不斷提升,而導致這種分工層次提升的重要因素是制度,其中產權是核心。產權受許多其他制度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國家是唯一可以掌握合法暴力的組織。國家如不上軌道,私人產權很難發揮作用。私人產權不上軌道,整個市場的基礎就難以穩固。現在國內政治沒有太大改變,經濟上雖然非國有經濟發展很快,但寡頭壟斷很嚴重,各種南美式壞資本主義的特徵都已經出現了。政府的權力沒有有效的制衡,就會造成苛捐雜稅、貪污和其他尋租行為。這種國家機會主義的間接後果,比直接後果更嚴重,因為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使社會大眾不再相信公認的遊戲規則,因而所有人的行為都變成非常機會主義,只要對己有利,即可以不顧社會的道德準則,而使社會成為一個偷搶哄騙橫行、機會主義和尋租行為盛行的社會。楊小凱認爲,英國光榮革命創立的世界上第一個虛君憲政、議會民主制度,使政府對公平的政治遊戲規則和法律制度的承諾成為可信。這種可信承諾對以後世界的變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楊小凱在患上癌症的最後日子裡,還風塵僕仆地回國講演。在一次題爲「後發劣勢」的講演中,他警告說:「很多人在沾沾自喜地談後發優勢,執政者當然喜歡聽。可是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沒有合理的制度,是難以為繼的。如果我們冷靜考察一下,二戰前的德國和後來的蘇聯的教訓,應該不難吸取前車之鑒。我要唱個反調,講講中國的後發劣勢,起碼可以讓一部分人清醒:只有經濟改革和發展,沒有憲政共和作為保障,是不可能使中國躋入強國之林的。」環顧當今世界,又有多少人能不被中國經濟表面的浮華所迷惑,而有楊小凱這樣的清醒頭腦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