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國那會,北大是叫做京師大學堂,為了標題整齊了一點.就這麼著了. 我看到好幾位網友都寫了北大, 多是緣於國慶進校查證, 我也湊個熱鬧,隨便說兩句.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先上個廁所,然後坐下來慢慢看.
京師大學堂是1898年由光緒皇帝下令設建的, 那時候像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憤青紛紛著書立說,宣揚變法思想.在他們的推動下,光緒下了詔書,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改革.而京師大學堂便產生了. 不過它的身份決非是一個普通全國高等學校那麼簡單,而且還有管理全國教育工作的職能.而在裡面的學生, 非富即貴, 絕大多數是老爺官員,在裡面鍍鍍金,混個名,以後好陞官發財.所以是不對一般老百姓開放的.你成績再好也不行,除非你權有勢. 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有僕人隨從, 這讓人想起了現在黨校, 恐怕領導幹部都帶著秘書, 還不能差, 你要帶一本科畢業的秘書,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而在裡面上學的學生不需要要交費,而且伙食極好,還要請專門的廚師來給這些大爺做飯. 到了冬天,還有火鍋,這些都是免費的. 成績只要過得去,都能搞到極高的津貼和獎學金, 這樣逛逛窯子之類的錢就有了. 諸位恐怕誰上學也沒有這種待遇吧. 真是羨煞人也了. 總之一句話, 那時的北大就等於大清國的中央黨校加教育部.
唯一能讓人記起的北大校長只有蔡元培(聶元梓也很出名,不過對北大而言,此人的出名有點像易燁卿在雜談), 現在北大校長是誰,我還不知道,不過至少是享受部級幹部待遇了吧.
蔡元培是1917年擔任北大校長的,當時他已經是教育部長一級了. 我們所理解真正意義上的北大應該是蔡元培先生入主後的北大及以後的一段時間. 先生提出了兩項方針, 「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 ,我想這樣的句子同樣適合於雜談. 把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健將陳獨秀,李釗,胡適等人請到了北大任教.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李四光很多大家都被請來.而且蔡元培對所謂的關係戶是很反感的, 當時有幾個所謂的外教水平不行, 蔡元培將其解聘.有一個是英藉教員,他們的公使朱爾典跑來找蔡元培講情. 那可是洋大人啊,在當時那還了得.就好比現如今雜談上的一些大爺, 可蔡元培一點面子沒有給,洋大爺氣沖沖的警告蔡元培:看來蔡元培是不想幹這個校長了. 蔡元培先生一笑了之.
蔡元培在北大有一段講話: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作為陞官發財之階梯.他所認為的大學的目的是人格培養,因為他認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是社會首先的淪喪,是人心不古,而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去變這種情況. 今天還看到有網友寫文痛斥如今傳統文化的消亡,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重視傳統文化,不過我所不同意他的在於,這種消亡不能歸罪於學生.而是我們的教育目的.現在學文科的工作很難找,不能代表文史的東西不再重要,而是社會太過於功利,而良知和人性的培養,確正是需要良好的文化和道德教育.可惜先生早逝,不知道先生泉下看到今天的盈利機構----大學,會是一番什麼感想.」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不知道是不是蔡元培先生說的,所謂大學,就是大學者,大學問聚集的地方; 有大學者,有大學生,在一起做大學問. 而那時的北大, 也確實是這樣的.隨後的五四運動, 是北大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 作為校長, 蔡元培對政治運動和主義之類的東西不是很熱心, 但當五四運動中有學生被捕,他勇敢承擔起營救學生的責任.對於總是寵罩在政治文化下北大, 蔡元培應該是很無奈的.他所希望的是讓學生以做好學問為主,但也說」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
值得一提的是, 蔡元培還在北大招收女學生,實行男女同校,並且在北大設立平民夜校.先生所謂的平民,就是人人平等,只有一部分人可以上大學,這不平等,讓每個人都有這個權利才叫平等.這讓我想起以前看到雜談上一篇」憑什麼讓沒錢的人上大學」的文章, 若是先生有知,恐怕也得揍你一頓,讓你生活不能自理.
乙小乙說在北京只認識毛主席,讓我想起另一件事值得一提,就是當年毛澤東也在北大,大概是個圖書館管理員.當初他常可以見到一些新文化運動的風雲人物.他也是想得到這些風雲人物提攜的,不過大家對這個湖南小夥子都不太愛搭理. 乙小乙也不必遺憾了,當初主席在北京恐怕還沒有正式戶口(那時也沒有戶口吧),不知道怎麼沒有人查暫住證.不過好在主席到底不是一般人物,北京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回家鬧革命去,革了你的命,整個北京城最後都是爺的.
蔡元培走了以後,北大注定要開始沒落了.魯迅說的:射一支箭也沒個響聲.現在的北大,恐怕連個射箭的都沒有.哪有那個閑功夫,留美啊,長官啊,發財啊.至於學術的東西,要不互相借鑒一下,要不就束之高閣.現在高校的醜聞已經層出不窮了,不過北大人大勢大,沒人敢查吧.
我沒有上過大學,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般是有敬仰之心的.以前住在一處民居,一日隔壁房客的弟弟過來,北大的學生,我特地去瞻仰了一下.心情無比崇敬,那個羨慕.而那位北大仁兄,鼻孔一直是衝著天的,現在直懊悔當初沒有搬個板凳來,將他看個清楚. 有句俗話叫,沒有吃過豬肉,總要聽聽豬叫. 幾位朋友國慶大都想去北大看看, 當然他們是吃過豬肉,只是想聽聽一個在中國很牛的豬是怎麼叫的,可惜,人家沒讓進.我呢,就更不濟了,豬肉,豬叫,都沒有我的份了,那個悔啊.
國外的大學,我是從電視裡看到的,像<別了,溫哥華>,看到加拿大那裡的大學,我看了當時就納悶,怎麼他們學校都不搞圍牆呢?也沒有見保安站崗,這要是讓壞人進來了,多麼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啊. 我們一些大學還搞門票,我又不是去動物園,遊樂場,還得買門票,再問一句,本地戶口的可以買年票嗎?
北大前幾年還搞了個校慶, 那個熱鬧啊. 跟春節晚會有一拼.
其實也不必豬肉,豬叫的,現在的北大,也不光是北大,其他學校也一樣.倘若你出個百八十的,恐怕弄個名譽所長,建築以你的名字命名,這都不算難事吧. 所以大家如果沒有吃過豬肉也不必懊悔,改天有了錢,可以騎著豬跑,怎麼玩都行!
現在的北大,大清國那會的,唉,有一拼
隨便說說,另外,馬寅初也擔任過北大校長,挺不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蔡元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