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公司在中國和印度分別建廠,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樣。有人說,這裡種瓜的田好,有人說那裡種出的瓜香。雖說拿中國和印度來比較不太合適,但是好壞中也看出了兩個生產基地的區別。
德國IGB-霍爾丁公司1996年同時成立了兩個同樣大小生產氣焊嘴的子公司。這兩個子公司一個建在印度的浦那地區,另一個在中國的廣東省。7年後,這個項目的負責人薩特勒爾將兩個子公司的成果對比一下,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在印度進行生產既便宜,質量又好。
薩特勒爾說:「我們在印度的產量比中國多出一倍。而且其產品質量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標準。產品的90%都可以在世界市場上銷售。而在中國生產的產品90%只在中國國內銷售。」
薩特勒爾認為,中國的質量管理還沒有正常運行。當地的管理人員的等級制度過於分明。而印度卻正好相反。
也許薩特勒爾的例子並不具代表性。也許他在中國遇到困難的原因是,他將這個百分之百的子公司完全讓中國人來管理。不過總體來說,將印度與中國比較是不恰當的。來自漢堡附近諾德施泰特的企業家維勒爾也有在這兩個國家生產的經驗。18年來,他在中國的子公司為西門子和汽車生產廠家供貨,並且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他講述道:
「如果你想物美價廉地大批量生產手工產品的話,那中國百分之百是最理想的地方。同樣的產品,如果你在印度生產的話,將要付出三四倍的價格。相反,我們在中國就不能生產微型開關電路。我們在印度生產這種產品。因為印度有生產這種產品所需要的靈活性,能夠適應技術的不斷變化。在這些方面,印度要比中國好。」
印度的強項在於,它有受過良好培訓,並能獨立思考的工作人員-即所謂質量重於數量。在進行比較時,要考慮到產品和所需的技術。印度和中國實際上並不形成競爭,而能夠互補。在進行大批量生產時,印度在一些方面還處於下風。薩特勒爾也承認,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後於中國。他說:
「在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方面,以及能源供應方面印度都不如中國。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簡直不可思議。這我沒有估計到。我們當初沒有選擇上海作為公司駐地,而選擇了香港附近的廣東,因為我們不相信上海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建設像現在這麼好的基礎設施。我知道上海10年前的情況。如果與現在相比較,簡直難以置信。」
薩特勒爾的公司儘管在中國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仍打算繼續經營下去。因為中國國內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1979年中國剛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時,中×焦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世界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