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科技報報導,通過分析,地質學家確定關嶺地區的表面地層,大致屬於地質年代分期當中的三疊紀時期,那是一個恰好在普通人熟悉的侏羅紀之前的時期。
專家們在農民挖剩下的亂石堆裡發現了菊石。這是一種在地質學界早有定論的化石,只要有它的出現,就說明其所屬地層應該是三疊紀晚期的地層,如果這真的就是魚龍的所屬地層,那麼關嶺魚龍的所屬年代就是晚三疊紀。
專家們開工第一天就挖掘到了一個魚龍化石,而接下來還挖出了大量和魚龍相似的海生爬行動物,比如形體稍小的海龍、長相酷似烏龜的楯齒龍等,另外還有腕足類、雙殼類、菊石類一些植物化石。
從挖掘出土的化石來看,這裡顯然並不僅只是一個埋葬魚龍的墳場,而是一個史前生物大滅絕的現場。魚龍屬於深海動物,為什麼會會有如此眾多的魚龍趨之若鶩地奔赴關嶺這個淺海區域,直到最終滅亡也不離去呢?魚龍的死亡地點是如此蹊蹺,這和整個關嶺生物群的集群滅亡是否有著某種聯繫呢?
根據對魚龍背部骨骼的分析,專家推測,關嶺魚龍沒有背鰭。而對於一種游泳的動物來說,背上沒有鰭顯然不利於在游動當中保持身體的平衡。再結合關嶺魚龍整個的身體形態,它們普遍身形巨大,尾巴也極長,幾乎佔到了整個身長的二分之一,儘管這並不是一種能在游泳中佔優勢的形體。但也沒有跡象表明,它們已經達到了不適於生存的地步。
專家進一步認為,對魚龍的研究要進入到探尋生存環境的階段。專家在在挖出的地層斷面上發現了大量海百合化石,該地層是關嶺生物群最集中的一個地層。接下來是露出顏色烏黑的黑色頁岩。
經過對黑色岩石進行碳氧同位素測試,結果表明其中有機碳含量極高,這是缺氧的特殊環境條件造成的結果,而缺氧的環境是保存嬌嫩生物的最佳場所。專家並由挖掘出的一種蘇鐵類植物葉片化石發現,當時這個地方屬於亞熱帶氣候。
此外,專家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處特殊地層構造,這個地層和普通地層不同,它出現了嚴重傾斜,他認為,這是典型的海退現像在地層上的反映。
根據古地理學的板塊運動學說,從晚古生代到三疊紀,滇黔桂三省區和越南北部有南盤江海長期發育。關嶺正處於南盤江海的北部。經過幾億年的板塊運動,進入晚三疊時期,關嶺海域終於成為一個侷限盆地。
綜觀研究發現,最終專家大膽作出結論:關嶺是一個地屬亞熱帶氣候的海域,宜人的氣候與豐富的食物把原本生活在深海區域的魚龍吸引到了這裡。然而,由於板塊運動與全球性大海退,關嶺漸漸演變為一個侷限海域,來不及返回深海的魚龍只好留在這裡生活。
這樣的日子也許持續了上百萬年,但各種生物越來越繁盛,隨著生物的無限增多,關嶺的居住環境越來越跼促,海水中的氧氣越來越稀薄,一些底層生物開始漸漸死去。而板塊運動又帶來頻繁的地震等地質事件,強烈的震動使本來已經缺氧的海水佈滿了整個海域。沒有人能夠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關嶺的生物們還堅持了多久,但是它們最終逐一走向滅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專家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