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近代上海VS北京:哪裡的大學更有人文精神

 2005-05-19 21:4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作者:謝志浩 李玉畢

地理位置、經濟地位、學術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南北學界分別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形成了內容、特徵各異的兩個不同的文化生態圈。

現在南北學界差異的形成是有著深厚歷史根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已發展成

為國際型都市。作為高度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它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從事商業、金融、法律諸種實用領域的專業人才。再加上江南的大資本家大多富而好書,喜在上海修建藏書樓,這似乎成為一種傳統。當然追求古色古香僅僅是上海的一個方面,它更多地體現了兼容並包的精神。近代興起的報紙、雜誌和出版社、通訊社成為上海新的文化生態樣式。這對具有獨立意識的大學來說未必是一種阻礙,倒有可能成為一種助力。這一切,對形成今天以上海為代表的南方學界的特點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大學是一個較為集中地體現學術界特點的文化載體

大學是一個較為集中地體現學術界特點的文化載體。按理說,上海在中國大學的創始階段中,應能發揮重大的作用。可是縱覽百年中國大學史,最具有現代品格的大學,並沒有在高度發達的工商業大都市出現。上海在中國大學的創始階段中,失去了領先的地位,落後於北京。

為何北京這個在近代並不完全具備現代社會特徵的城市,反倒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也許北京作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中心城市,一開始就把大學作為「救亡圖存」的工具理性,改造了西方大學的人文精神。同時北京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態中,決定大學格局命運的往往是政治的維度,所以中國的大學,特別是北京的大學,尤其是北京大學,其實是一所高度政治化的大學,同時傳播著文化和學術。北京大學長期以來在政治和文化之間擺動,這既是北京大學的優長,又是北京大學的限度。當然,近年來,影響北京大學格局的是政治和經濟兩種力量。可以說北京大學存在的理由是文化,它是文化傳播和文化創造的田園,中國大學的一種標誌,一種精神的象徵。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兩個基本點政治和經濟對北京大學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文化自身可以承受的力量。上海的經濟近代發展較快,但上海的大學並沒有同步生長。從質上看,上海地區的大學沒有凸顯出文化的特質,大學的人文精神略顯跛足。

南北學界的大學的風格必然和城市的品格互動

現在看來,這並不是近代上海的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近代上海的優點。近代上海大學承擔的主要是工具理性,與北京的大學承擔的價值理性不同。上海和北京各有分工,相輔相成,形成一種整體的平衡。南北學界的大學的風格必然和城市的品格互動。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深厚一元化傳統的國度,大學不可能是世外桃源。這也是中國大學欠缺精神品格的一個根本原因。所以中國大學的人文主義精神資源非常稀少,「草色遙看近卻無」。比較分別以上海和北京為代表的南北大學風格是非常有趣味的。北方偏向理想,南方偏向現實;北方偏向學術,南方偏向技術;北方偏向思想,南方偏向行動;北方偏向價值,南方偏向功利。其實北京和上海的大學就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產生的一對風格各異的雙胞胎。

現在所說的「京派」、「海派」,其實是兩個籠統的概念,並不是北京和上海土生土長的文化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為什麼一到北京和上海就有如此的不同?不過是感染了北京和上海的一些習氣而已。南北學界的比較,當然是多層面、多角度的,北京和上海的大學教授、報人、出版家的風度、神韻、理念、做派,比照著看,不僅有趣,背後或許還有一條百年中國文化史的隱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