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吉林省《城市晚報》7月2日報導,圖們市第三小學大約20名學生在學校接種了出血熱疫苗後身上起了大疙瘩、發熱、頭暈、四肢無力等症狀。家長們懷疑是疫苗有問題。
這是繼6月16日到17日,安徽省泗縣大莊鎮中小學生接種懷疑假甲肝疫苗,造成一名6歲的小學生死亡,百餘學生出現頭暈、胸悶等異常反應後,另一起備受關注的農村醫療事故。
這兩起事故之所以受矚目,主要是跟中國的農村醫療體制趕不上中國發展形勢有關。在安徽泗縣事件中,大莊鎮衛生防疫保健所未經過上級衛生、教育主管部門和大莊鎮政府同意,擅自與學校聯繫,對該鎮2500學生接種了甲肝疫苗。相關報導又指出,有關疫苗價格是正常市價的四倍。
更加難以置信的是,涉及事件甲肝疫苗批發商張鵬,早於2004年已因為跟江蘇宿遷一起「假疫苗」事件被相關部門取消了經營資格。但在2個多月前,相關仲介公司仍與張鵬簽訂了聘用合同。
外界質疑,安徽泗縣事件涉及地方基層保健所和學校的利益問題,醫療產品的仲介公司聘用沒有經營資格兼有前科的人批發產品,更應深入追究有關人等責任。
現時暫無吉林圖們市事件的進一步資料,但事故中有沒有涉及人為疏失,以及相關的監管責任問題,已經成為外界的焦點。當然,這兩起事件都跟學校有關,校方有沒有人在事件中涉及利益輸送,自然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不但中國總理溫家寶對假疫苗事件表示關注,這個關乎所有國民健康的課題,目前已成為全中國都關注的焦點。據《新京報》7月2日報導,因安徽泗縣疫苗事件而被國家藥監局通報停售和禁用6批次甲肝疫苗中,目前已有一個批次在北京發現。既然連首都都有懷疑有問題的疫苗,地方上的保障,更是難以樂觀。
中國基層醫療體制的發展,始終是最值得探討的問題之一。中國自開放改革以來,經濟方面有長足進步,但地方和基層醫療,特別是農村醫療的專業水平,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改善。
中國衛生部曾於2004年12月2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醫療服務費用增速已超過人均收入的增長,醫藥衛生開銷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後的第三大消費,最重要的是,將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醫院看病。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經醫生診斷該住院治療卻未住院的也達了29.6%。
中國《環球時報》12月14日引述中國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表示,至今,中國農村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中國中西部農民因看不起病,死於家中的比例高達60%-80%。又據《環球時報》,浙江大學一項調查進一步表明,哪怕是農村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的浙北地區,還是有30%-40%得了絕症的農民,因為無錢醫治而死在家裡。
按衛生部調查,城鄉合計年人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在排除了物價上漲的影響後,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 1993年,城鄉合計年人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為21元和933元;到2003年,上升到75元和2233元。也就是說,農民一年的收入,連住一次醫院的費用都不夠。
農民中正流傳著這樣一些順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一人得病,幾代受窮」……從中明顯能夠感受到農民面對疾病時,那份沈重的無奈。
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甚至直接開辦非營利性質的醫院。上世紀90年代末,歐美和日本等國用於醫療保健的「公共支出」基本上都超過了GDP比重的5%;除美國外,公共支出佔醫療保健總支出的比重均在80%左右。形成對比的是,中國衛生總費用佔GDP 的比重有5.4%,但只覆蓋了20%的人口,而且患者共付的比例相當高。《求是》雜誌2004年第21期第一篇文章承認:資源配置不合理,衛生投入效率低下,醫療存在很大的浪費,中國醫療體制的在效率和公平上都存在很大問題。
1978 年的時候,中國政府大約20%左右的醫療投入要放在農村,到了90年代中期,國家醫療投入已經下滑到4%。中國農村衛生投入的嚴重偏低,已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在2002年10月,中國政府終於做出了在全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10年基本覆蓋農村居民。新一屆政府又決定,從2002年到2010年的這段時間裏,所有增加的衛生投入將主要用於農村。
在中國當代歷史上,中國有關普及農村醫療衛生生的工作最有名的政策就是所謂的「赤腳醫生」。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談到了城市和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針對當時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極差的狀況,他把衛生部稱為「城市老爺衛生部」,指出應當「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在「六二六指示」發表後不久,普及農村醫療衛生的工作在全中國展開。當時較大的動作有:在全國各縣成立人民醫院,在公社一級成立衛生院,大量聚集在城市的醫療衛生人員被下放到這兩級醫療衛生單位,並且經常組織巡迴醫療隊到農村進行巡迴醫療和普及衛生知識。大城市裡的一些醫學專業和農林專業的學校被遷往較小的縣城,或者在縣城成立半工半讀的衛生學校和農業學校。這一年,在普及和推廣農村醫療衛生教育工作方面,成績是巨大的。
1966年文革開始後,這些工作受到衝擊,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們受到批鬥,被送到「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從六六年到六九年這兩年多的時間,主要是解放軍的巡迴醫療隊在積極地活動,地方上的巡迴醫療隊也有不少,但他們主要是去接受再教育的,捎帶著給貧下中農看看病。
1969 年中共九大以後,中國開始在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所謂合作醫療跟現在在城市裡搞的醫療保險差不多:從每個社員的收入中扣留一部分,作為生產隊的合作醫療基金,平時看病就不用交錢。這個合作醫療制度,需要大量的醫務人員,而當時並沒有這麼多的醫務人員;於是中央下令讓各生產隊推薦一兩名青年進行短期培訓,然後領一個藥箱,回到生產隊,就當起了「衛生員」。這種方法彌補了農村缺少醫務人員的空白,方便了貧下中農平時看病抓藥,而且也不怎麼增加國家和公社的經濟負擔。貧下中農把這種「衛生員」稱為「赤腳醫生」。到1974年,全中國農村的「赤腳醫生」隊伍,大約有上百萬之多。
文革之後,中國推行土地承包,沒有了工分制,加上赤腳醫生本人也要承包土地,沒人給他發工資,而且赤腳醫生專業知識太少,並制度也慢慢消失。文革時期中國官方對赤腳醫生大加宣傳,以至於現在還有些年輕人以為文革時貧下中農看病不要錢,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從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