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神秘古崖居主原為東北小矮人

 2006-04-23 09: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北京的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北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一般人們管它叫做軍都山。實際上,過去它一直叫「北山」。因為地處大山深處,所以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傳說。但是在這眾多的傳說當中,有一個「洞溝」的故事卻特別引人注意。據說,要是沿著山溝往裡走,走上一陣子,就會看到一個衙門,這個衙門有很多很多的房子,可從來沒有人住過,因為它是一個鬼衙門。這個洞溝的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所謂的鬼衙門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呢?

1984年,負責文物調查工作的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長程金龍走訪北山周圍的村子時,第一次聽老人們說起了「洞溝」。他吃了一驚,就在自己身邊的北山裡頭,會隱藏著什麼秘密呢?程金龍在村民的帶領下進山一探究竟,果然在山崖上,發現了規模龐大、整整齊齊的一排排洞室,看樣子像是用來居住的屋子。從勘察結果來看,洞室分布在兩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間,樣式很豐富---有單間,有裡外套間,甚至還有上下相通的複式結構。原本遮擋在前面的山體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這些石屋。程金龍覺得很奇怪:什麼人會在這裡造屋子?目的又是什麼?

在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與這些石屋相關的記載。石屋裡幾乎什麼也沒留下,牆壁上只有鑿痕,沒有文字或圖畫;屋子裡空蕩蕩的,門窗也都成了一個個空洞。考古人員就像是面對著一座空城,一切與原來主人相關的證據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測量發現,石屋高度普遍偏低,難道這裡曾經生活著一群小矮人?

2006年初春,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王昀帶著學生來考察這片建築,這裡已經有了新的名字叫古崖居。

王昀主要從事人類居住形態的研究,他認為在居室的構造尺度裡,往往隱藏著人類留下的重要信息。可一進屋,王昀和同學們就覺得不對勁:個子稍高一點的人站在屋裡不得不彎下腰,測量發現,幾乎所有的房間高度,基本都在1.7米到1.8米之間,在今天來看普遍偏低。「實際上在測繪過程中,學生也提出了很多疑問,古崖居層高這麼矮,會不會在這裡面生活的是一群小矮人呢?」王昀說。

在山體中開鑿這麼多石屋,究竟是不是為了居住?根據以往的研究,王昀相信,居室的大小、高矮一定與住在裡面的人密切相關。王昀發現在古崖居裡面,所剩的東西不是很多,和人之間能夠產生關係的就只剩下一個火炕。能不能在火炕上面發現什麼?

王昀和同學們開始著重研究屋內現存的火炕遺蹟。很快古崖石屋的測繪圖紙製作出來了,大家研究後發現,火炕的長度很不一致:有1米多的,也有2.4米的;但是,大多數的寬度都在1.6米左右。我國北方火炕的寬度往往能夠反映出使用者的身高。由居室的高度與火炕的寬度可以推測: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

有考古證據表明,火炕起源於我國的東北地區,最早的記錄出現在1600年前。石屋的建造者會不會來自東北?他們在這裡安家又是為了什麼?

使用鐵質工具,古人如何能把一整座石頭山開鑿成一幢「大樓」?

另外,專家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崖居的房間都是坐東向西,這很不合常理。古崖居的建造者,深處北方這樣一個比較冷的環境之下,他們居然舍棄了陽坡,而把房子蓋在了背陰處,的確讓人很難理解。

在測量火炕的同時,又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火炕的分布不平均,前山與後山差別很大。前山洞穴面積比較大,很多都沒有火炕,而後山火炕、馬圈都比較齊全。不難發現,前防禦、後生活,分工明確。不僅如此,程金龍曾經發現:傳說的衙門真的存在,它就隱藏在前後山之間。前山和後山之間有一個被稱為「官堂子」的地方,意思就是當官的開會的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類似集會、祭祀的地方。最不可思議的是,古崖居整個山體都是花崗岩石結構,古人如何能把這一整座石頭山開鑿成一幢「大樓」?在屋內牆壁上可以看見一道道刻痕,專家們疑惑,使用古代的鐵質工具,能完成這樣的工程嗎?

王昀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能不能找來石匠,完全用鐵質工具,在山體上試著開鑿一間同樣的石屋呢?王昀找到了有著40多年開石經驗的石匠張明遠,希望用最直白的事實驗證鐵器的效力。

張石匠開鑿過數不清的山石,但在花崗岩山體上打鑿洞穴石門還是頭一遭。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張石匠和徒弟二人干了兩天,僅僅打出了一個石門的輪廓。這足以驗證一點:僅憑藉簡單的鐵質工具,改造花崗岩的山體並非沒有可能。只是開鑿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專家估算,這裡的總開鑿量有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起碼需要100人,不間斷地開鑿5年,才能把山體變成現在的壯觀洞室群。可是這神秘的建造者到底是誰呢?

建造者周密規劃打造了一個家,為什麼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建造者在石屋中沒有留下更多線索,但程金龍堅持在古崖居周圍繼續調查走訪。終於,他又有了一個震驚的發現:形式相同的石屋遠不止古崖居一處。在北山一帶,這樣的石屋至少還有七八處。不過,它們的規模都要小,有的幾間,有的幾十間。室內同樣也沒有遺留的物證。如此大面積的分布,意味著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數眾多,在規模上足以構成一個部族---一個神秘的部族。

程金龍馬上將新的發現告訴了北京的有關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玲得知消息後,立即開始在史料中尋找線索。翻閱文獻時,一支曾經強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視線:這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沒在媯州的北山附近,而媯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慶一帶。

王玲瞭解到,奚族後來背叛了契丹,集體遷往現在的延慶北山一帶,曾在山中居住,但沒人知道確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遊獵為生,理應對帳篷更熟悉,他們能造出這樣完整的方形石屋嗎?王玲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過相當大的改變,很可能把漢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創造性的發揮,這樣在山地上鑿成了像屋子一樣的東西。

住在這片山崖上的人們,曾在石屋裡燒火做飯,在下面的馬廄餵飽牲畜,到「官堂子」舉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規劃、投入心血打造了一個家,這些人為什麼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說這裡是奚族人的家,那麼,歷史文獻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線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約30年,之後被契丹發現,強行遣返東北故鄉。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設計巧妙的石屋,讓後人去猜想。時光荏苒,一天表層山體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這一奇觀。


北京科技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