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美國災區重建之所以需要中國工人,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工人的「勤勞勇敢」與建築經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工人的工資要比美國工人低,他們將住在活動房屋中,全天倒班工作,工程完工後他們將返回中國」。
根據去年美國出版的一份名為《中國視野》的研究報告,「中國的工資之低,實在令人吃驚。受訪中國廠商給予每名工人每月工資的中位數是121美元(超時工作除外),比美國廠商所給予每月2160美元的工資相比,確實有很大的差別」。相信正是類似這樣的研究報告,撩撥起第利波維市政府想要中國工人參與其災區重建的念頭。
美國地方政府的行為,並不違背經濟理性,恐怕也談不上什麼歧視。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較低,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要怪誰也很難怪罪到美國人頭上。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過去拼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方式必然要發生改變。美國所羅門公司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丹.漢納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就指出,當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後,勞動力成本會在一些地區、一些行業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伴之而生的,是大量勞動力的閑置。而在國際市場上,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對外籍勞務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這預示了中國對外輸出勞務將會有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
上月初,有媒體報導,大約90%的中國勞工在以色列從事建築業。他們的月收入一般是750到1000美元,遠遠低於當地工人水平。資料顯示,當前,國際上每年跨國流動的勞動力超過3500萬人,但中國在世界勞務市場的份額僅為1%左右,潛力巨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政府組織引導,以及加強對對外輸出勞務的管理,更好地維護中國工人的勞動權益,大有文章可做。
我國對外輸出勞務的主力是國有大公司,對外輸出勞務主要是一種商業行為,體現為勞務合同關係。因此,對於中國工人在海外的「廉價」,國內政府並非鞭長莫及,無可作為的。在正常情況下,海外勞務人員主要是通過有資質的中方企業送達境外的,比如,災區當地市長最初想到中國工人,就是由於兩家中國大型建築公司的到來,他們為市政府提出了使用中國廉價建築材料和建築工人的建議。也就是說,實際上是國內勞務公司把勞工以租借的形式輸送出國為境外資方服務,因此國內的勞務公司必須為他們負責,而政府完全需要利用這層關係,通過對國內大公司的外出勞務操作加強規範監管,提高並保障中國工人在海外的權益,使其不至於淪為過分廉價的勞動力。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