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高校進軍內地招生市場和「北大清華淪為二流說」爭論的深入探討,抨擊北大清華等內地高等學府的言論網上盛行,但發泄式的指責畢竟是義氣用事,圖一時口舌之快。更為重要的是,在學者、博主等狂轟亂炸的背後,是他們對北大清華等著名高等學府大學精神流失與削弱的遺憾與惋惜,是想讓他們明白「大學並不是販賣畢業證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讓他們能夠重新反思,尋回削弱流失的大學精神、缺失的人文情懷和乾淨的學術氛圍……
國際競爭警醒名高校
其實,北大清華不是沒有輝煌的歷史,但不合理的教育模式、過多官僚習氣等弊病已經把兩所王牌高等學府「毀」得不輕,曾經擁有的光榮傳統正在喪失,如今走在清華園內或未名湖畔,已經很難感受到昔日驕人傲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氛圍。北大清華等內地高等學府只所以口碑淪落,是因為自身沒有創造出與國家投入相稱的學術貢獻,深陷市場化洪流的他們只想著如何要求政府不斷投入,或理直氣壯要求政策「傾斜」。結果,政策傾斜慣壞著名高等學府裡的「達官貴人」,他們不需要與其他院校的人公平競爭,依靠地利之便可以得到科研項目經費,把持學術圈大權!
慶幸的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名牌高校進軍內地搶生源,實際上是打破北大清華等著名高等學府在生源競爭、學術科研資源等諸多方面的壟斷。而且,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如果那天劍橋、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學也進軍中國拓展教育市場,現在的內地高等學府恐怕放在世界三流大學中,根本算不上佼佼者。有人認為,在全球化競爭中,北大、清華等內地著名高等學府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差距如同很難逾越的火焰山,已經被拋到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中國沒有真正的大學」
一個時代的大學學風從本質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兼容並蓄、學術自由」的氣息已經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精神」的最核心內容。在今年內地招生中,一向注重面對面考察學生的香港中文大學突然取消面試,理由是家境貧寒的學生可能承擔不起面試成本,面試會造成機會不平等,這種對人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再次將北大、清華等內地高等學府人文關懷的缺失和呆滯的體制顯現無疑。中國大學遠遠偏離了大學正道是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中國內地的高等學府現在只是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地方,為了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在服務於社會的某一職業,謀求自己的生存。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為時尚所左右,教授們的「科研」大多是急功近利地跟蹤、模仿、複製甚至抄襲。
對此,學者張汝倫曾經對當前中國大學的境況痛心疾首:「60年前,人們因為國難深重,偌大的校園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才衝出書齋,今天的大學真的又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或已無需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嗎?只要在大學校園裡走一圈,不難得出答案: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廳舞廳和酒樓,大學一概不缺,惟獨缺乏它自己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也曾經發表博客文章,高喊「中國沒有真正的一流大學,只有三流的大學」。他說,中國只有傳播知識的大學,沒有創造知識的大學,人文精神環境大大地倒退,有不少知名教授包括經濟學家忙著掙錢,根本沒用心做學問,指導學生。
重塑新時代的大學精神
其實,真正的大學不是服務於社會特定目標的工具,而是社會整體前進的動力、嚮導和先鋒。真正的大學,決不只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傳授和學習知識,對現有知識畢恭畢敬的學堂,而更是人們質疑、批判、否定、更新知識的自由殿堂。但是,我們今天有無數的人喊「中國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學」,他們卻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大學,更不知道什麼叫世界一流的大學?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華中理工大學教授、著名學者姚國華說,現代大學的問題是重建真正的大學,培植真正的學術,以公開透明的手段扼止沼澤化,優勢重組;應該讓學生在相互激勵、碰撞、流動、綜合、創新中溶解物慾與權欲,崇尚公開、自由的學術批評,建立民主、公正的業績評估,更要摒棄「大學為什麼服務」的短見,營建超越功利關係的文化象牙塔。同時,教育目標應該從實用人才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到完整人格所需的綜合文化素養,整頓教學體系,猛壓必修課目,增加選修比例,擴大自由選擇空間,由單純的政治教育回歸全面的人文教育,喚醒天之驕子的自主意識。
同時,河南信陽師院郭立場也在價值中國網發表博文,呼籲重塑新時代的大學精神。他說,大學精神寓於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傳統之中,必須擁有絕對的理想主義色彩,具備超然的獨立自主地位,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社會,實現真正的學術自由,完成獨立地位的回歸。我國大學要想回到健康發展軌道,需要重新認識久違了的大學傳統精神,重溫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毫無疑問,重塑大學精神,以此為據徹底反省,是大學獲得新的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 關鍵字搜索:
- 學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