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館
上海有一幢「白公館」,它坐落在上海西區頗具詩意的的汾陽路上。汾陽路樹高枝繁,環境幽雅,路邊的小洋樓也大都歷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官邸、猶太人俱樂部、丁貴堂舊居、潘澄波舊居等。當你不經意地踩晌這兒的落葉時,耳邊還會響起一股流水般的鋼琴或小提琴聲,而在濃郁的悟桐樹後的一座座幽靜的花園裡,一幢幢風格迥異、各呈奇姿的小洋樓正若隱若現……白公館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白公館」,是指上海汾陽路150號那幢氣勢非凡的灰白色洋樓,因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過而名噪海上。其實,白氏父子在這兒居住的時間並不長,而在他們入住之前的數十年間,這幢洋樓早就發生過許多傳奇故事了。也許是因為白氏父子名聲太大,所以人們習慣上就把這棟洋房稱為「白公館」。
後來,曾先後作為上海畫院和上海越劇院的院址。80年代上海越劇院遷往淮海中路,這兒成了越劇院與梅龍鎮酒家合辦的越友酒家。越友酒家的開頭幾年生意挺好,可是沒幾年,生意就淡下去了,只得把宅院旁邊的越劇院煉功房租給臺灣寶萊納餐飲有限公司開設德國啤酒餐廳。後來,越友酒家的生意更清淡了,而德國啤酒西餐廳卻越來越「火」。一到夜間,燈紅酒綠,鼓樂鏗鏘,菲律賓樂團的熱情演出,把三層樓面的近千名食客們鼓動得心臟搖蕩……最後,寶萊納把越友酒家也「吃」掉了。
現在,這幢花園豪宅成了寶萊納的「仙炙軒」極品燒肉餐廳。餐廳保留了樓內原有的建築特色及裝潢,又重新作了規劃整建。「仙炙軒」奉行「品質至上」的服務特色,每天迎來大批海內外的美食家。昔日的將軍故居,今日依舊名流彙集。
汪公館
王伯群住宅,是何應欽內弟,民國政要、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時兼大夏大學董事長、校長),於1931年在愚園路1136弄31號,為取續弦大夏大學校花保志寧建造的,歷時四年,於1934年落成。該建築系義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築,佔地10.78畝,主建築面積2158.8平方米,耗資30萬銀元。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各種大小廳室共32間,樓內通道迂迴,上下貫通,房廳、客堂均用東方傳統藝術裝飾,室內配以彩繪壁畫,連門窗拉手也全用紫銅開模製作,空鑄梅花窗欄。主樓南面有花園草坪1.3公頃,園內綠樹蔥鬱、綠草如茵,有水池、小橋、假山、花壇,園中百花四季吐艷。在當時可謂上海灘少有的豪宅。此建築由協隆洋行柳士英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1935年王伯群與保志寧在此舉行婚禮。
保志寧是時任上海市教育局長的侄女,滿族人,家居南通,晚清後裔,本人面貌清秀,善於辭令,在大夏大學是學生中的佼佼者。
王伯群在任職交通部長之際大興土木,在南京興建交通部大樓,在大夏大學興建群賢堂(現華師大文史樓),又在愚園路興建私邸。三大工程均由辛豐記營造商獨家承包,涉嫌經濟犯罪,不得人心,為進步輿論所譴責,加上朝中派系傾軋,檢察部門提起公訴,從而被削職為民。
嘉道理住宅
延安西路64號,上海人都曉得是上海市少年宮所在,但它曾為嘉道理住宅的歷史就鮮為人知了。
它的原主人艾裡·嘉道理,英籍猶太人,想想就是天生做生意的料兒。以500港幣起家,日後成為滬港兩地都鼎鼎有名的實業大老闆。
嘉道理住宅,源於一個悲傷的故事。1919年,嘉道理原來的住宅失火,他的妻子急著讓保姆逃走,自己卻不幸喪生。悲痛不已的嘉道理帶著孩子回倫敦散心,委託他的好友布朗在上海另起新居。而布朗酗酒成性,浪蕩頹廢,乾脆又把此事扔給了洋行承包。承包商當然刻意豪華,足足花了四年時間才造好。當嘉道理接到100萬兩銀子的造價時,他大吃一驚,不過,新居的確美輪美奐,成為嘉道理的最愛。
嘉道理住宅氣勢恢宏,佔地14000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顯示出它的卓然不群。寬廣的草地讓人頓覺視野的開闊;中間就是對稱、端莊的住宅,光建築面積就有3300平方米,1929年甚至還加蓋了一層。你一見到它,會感受到宛如皇家宮殿的華貴驚艷,你很難看到如美鑽一樣的建築,但它的確就是。勻稱整齊的柱石,撐起了宮殿的巍巍骨架;端正狹長的陽臺,尤其是二樓的陽臺,正好充當了天然走廊,上面應該瀰散著仕女裙裾翩翩的幽幽氣息。
今日的上海市少年宮即為嘉道理住宅。
這幢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一樓大廳是舞廳與餐廳,整個一樓都是招待客人共同享受娛樂的場所。樓上有多間臥室,各個房間的裝修、色調都別具特色。光浴室、衛生間就有六處。內外牆面、地坪幾乎全部採用義大利大理石,入門處有愛奧尼克式的大理石柱廊;大廳頂部特意以大理石砌出穹窿,地面四周也鋪設了大理石,中間則以柚木拼成花紋,是跳舞最理想的地板。連樓梯的石級、扶手與欄杆都是大理石的,所以人們稱它為「大理石房子」。嘉道理慷慨大方,交遊廣闊,所以這個偌大的宮殿經常賓客滿座,否則父子三人置身於此,太容易感覺到冷清孤獨。這座建築的哲學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蔣宋住宅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臨時的,到了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個家。
不過這所住宅也不是蔣介石掏錢買的,而是他大舅子——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買來作為宋美齡的陪嫁。這幢法式花園洋房位於法租界賈爾業愛路9號(現東平路),由一座主樓與兩座副樓組成。副樓位於主樓兩側,分別是侍從人員、警衛人員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樓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的東、西、中三個單元組成。
現在這幢建築及花園已經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學校的一部分。東側副樓是學校的行政辦公樓,主樓東側二樓原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臥室及衛生間,且有一秘密暗道,發生緊急情況時可從暗道直達樓外。現在臥室與衛生間已打通,成了學生們練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著。主樓中間單元底層,現由學校出租給高華紡織品有限公司作辦公室。主樓南面原有一佔地30多廟的大花園,現已大大縮小,只有三四畝大。順著花園往前走幾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後、一大一小兩座假山,在一塊突兀的假山石上,鐫刻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愛廬」兩個大字,今天依然清晰。蔣介石把廬山牯嶺別墅稱為「美廬」,把杭州西湖的別墅稱做「澄廬」,把上海這所住宅稱做「愛廬」,可見他對這幢洋房的喜愛。
「愛廬」平時由蔣介石副官蔣富壽看管,宋美齡常來小住,並將母親接來同住。宋美齡給予侍衛的生活待遇頗為優厚。當初宋美齡曾向蔣介石提出「最好用幾個女衛士」,蔣介石笑笑,指著孫宗憲等男衛士說:「他們都年輕活潑,有文化,又會打槍,不是很好嗎?」宋美齡微微頷首,就不再提了。
「愛廬」周圍,衡山路東平路口10多棟花園別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陳立夫、陳果夫留下,角上有一棟,如今開了間「Sasha酒吧」,還有些附屬建築開了店,但主要的房子都還在學校圍牆裡。
沙遜別墅
「羅別根花園」位於虹橋路,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房地產大王沙遜興建的度假別墅,該棟老洋房目前為一家外資企業使用。,「羅別根花園」的建造者沙遜是英籍猶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國冒險家,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上海地產大王,當初名下產業曾遍及上海灘,包括南京路外灘的13層沙遜大廈(和平飯店北樓)、蘇州河北岸的河濱大樓、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廈(新城飯店)和漢彌登大廈(福州大樓)、茂名路上的13層華愚公寓(錦江飯店南部)和18層格林文納公寓(茂名公寓)、陝西南路的裡弄房屋和凡爾登花園等等。「羅別根花園」曾經是沙遜的私人別墅,屬典型英國古典式鄉村別墅風格,建築面積在900平方米左右。
興國賓館
美商的中國營業公司是舊上海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除了投資興建普通住宅外,還投資興建了許多高級裡弄住宅和花園別墅,今興國路上的興國賓館內有別墅多幢,就是由該公司興建的。
K K該公司的經營方法是,當他們購進一塊相當面積的土地後,就請設計師將土地劃成若干塊,並通過經租人到各大公司遊說,鼓動公司買房,住宅可以由客戶自己委託設計,也可以由中國營業公司設計,所以這裡的地產是由中國營業公司經營的,但每幢建築有鮮明的個性。這裡的一號樓是太古洋行大班住宅。
現在的興國賓館,是上海市中心的花園別墅賓館。由風格迥異的法、英、德、美、西班牙、加拿大式別墅樓組成。賓館鬧中取靜,景色幽雅,古木蔥蘢、鳥語花香、飛瀑流泉、奇峰異石。各式別墅掩映在鮮花綠樹叢中,形成獨特風格的園林庭院。館內各別墅分別建造於二、三十年代,佔地105600平方米,綠化覆蓋面達90%以上。賓館擁有豪華套房、雙人房、辦公和商住公寓樓。客房寬敞明亮、舒適典雅,紅木、名畫相得益彰。
東湖賓館
在淮海中路與東湖路轉角,即今東湖路7號內有一幢被大塊草坪相圍的二層洋房,這幢花園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JosephR。M)老闆約瑟夫(R。M。Joseph)興建於1925年。約瑟夫是英籍猶太人,當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即被日軍拘捕送進了集中營,這幢漂亮的住宅就被日本軍官佔用。當抗戰勝利後,約瑟夫去向不明,即由中國政府接收後租借給美國在上海的駐軍,由於東湖路舊名杜美路,這裡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園」。今為東湖賓館使用,對外開放。
馬勒別墅
位於現延安中路陝西南路拐角處,有一幢極具北歐風情的花園別墅--馬勒別墅,於1936年落成。傳說這所房子的設計是依照當年花園主人馬勒最寵愛的小女兒一個夢境設計的。當初小女兒夢到自己擁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話般的城堡」,於是馬勒請來了設計師,在陝西南路30號設計了這座有著北歐挪威建築風情的城堡式別墅,並投入巨資,歷時7年造成。
大約在1859年,一位叫賽賜·馬勒(Nils Maller)的英籍猶太人在上海創辦了賽賜洋行,代理航運業務,以後又自己購置船隻開展運業。1913年伊利克?馬勒(Eric Maller)子承父業,使公司的業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1920年已擁有海運船隻17艘。為了定期大修,他又在上海創辦了馬勒機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時擁有工人2000餘人。這家工廠就是今天滬東造船廠的前身。從事造船、修船、輪船報關、進口業務代理和運輸業,使得伊利克。馬勒成了上海灘炙手可熱的「洋大人」。
馬勒和許多西方冒險家一樣,原本一無所有,多虧了一匹馬發了家。他在賽馬中連連得手,同時亦參加跑狗,運氣不錯。在「功勛馬」死後,他特意塑造了一匹青銅馬,豎在花園一角以資紀念。當然致富主要還是老航運,所以他把住宅裝修得酷似一條豪華的郵輪:曲折多彎的樓梯分出東西兩翼,一翼通向「前艙」,另一翼通向「後艙」,通道上的圓窗就像是船上的船舷;一幅幅木雕畫面全是船隊的海上情景,如船舵、船錨、海草、海浪、海上日出、海上燈塔、海上作業等;就連地板,亦拼出了海草、海帶的圖案,最細的地板木條僅幾毫米寬,精美細巧有如工藝品。半個世紀過去了,地板打上蠟後仍然鋥亮如新。
主樓的室內裝飾十分講究,過道、走廊等處都裝有護牆板,到處都雕著美麗精緻的圖案,室內穹頂上裝有彩色玻璃,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斑斕柔和的色彩。
主樓為三層,頂部矗立著高低不一的兩個四坡頂,東側的坡屋頂高近20米,上面設有拱形凸窗,尖頂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裝飾物;西側的坡屋頂高約25米,屋頂陡直。這一建築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築風格,採用高尖陡直的屋頂,有利於抵禦北歐寒風侵襲和減少屋面積雪。主樓南立面上有三個垂直於主屋脊的造型優美、裝飾精細的雙坡屋頂和四個老虎窗,連同東西兩座四坡屋頂交織在一起,宛如一座華麗的小宮殿。中間雙坡頂的裝飾木構件清晰外露,構件間抹白灰縫條,比較典型地表現出了斯堪的那維亞情調的鄉村建築風格。主樓的外牆用泰山面磚鑲嵌,頗具特色。
花園設在主樓南向,花園四周用彩色花磚鋪地,並植有龍柏、雪松等名貴花木,中間是一片草坪,放置一匹青銅馬。為美化園景和便於室內賞花,園中還設有賞花房,房內原裝有暖氣設備,室內彫花精美絕倫,地上鋪有彩色瓷磚。
馬勒雖是英籍猶太人,但他發跡卻在中國,所以樓房的外形雖是北歐挪威式,但花園和樓內裝修的許多細部卻頗有中國味道。大門口就像中國傳統的豪門大宅一樣,放置了一對中國式的石獅子;花園四周高大的圍牆用耐火磚鋪貼,以黃綠色中國琉璃瓦壓頂;走在樓道裡,時不時地還能撞上佛龕,就像漁民在船上供養的菩薩,保佑著主人一帆風順一樣。馬勒一家在此沒住多久就遇上了抗日戰爭。1941年日本人進入租界後,馬勒一家被趕往集中營,住宅成了日本人的軍人俱樂部。抗戰勝利後,這裡又成了國民黨的一處機關。
2001年1月由上海大型旅遊集團--衡山(集團)公司管理,改建成小型精品酒店。2002年5月正式對外經營,命名為衡山馬勒別墅飯店。
丁香花園
上海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園,而點綴在這個城市中的風格各異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位於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是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園的盛名,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還在於洋房主人身份的傳奇色彩。
丁香花園的主人李經邁,是清末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幼子,其出身為庶出,是姨太太莫氏所生,此姨太太原為李家丫環出身,後被李鴻章收房,故在李家地位不高,李經邁也在李家受歧視。李經邁幼時長得瘦瘦小小,頗招李鴻章憐疼。李鴻章晚年曾為之買下一批房產,並對人說:這個孩子長得瘦小,將來恐難以自立,這些房產歸其食用吧。這孩子再笨,收房租還是會收的吧。其實李鴻章當年看錯了李經邁,其長大後機靈、奸詐。李鴻章去世後分家時,因其庶出,幾個兄長都看不起李經邁,就把當時不值錢的股票和地段最差的房產分給了他。說來也奇,這些財物到了李經邁手裡,沒有多少年,就千變萬化。他抓住各種市場機會,使手中的股票和地產增值無數倍,後遂成巨富。但他的財富中,也有一些是騙詐得來的,極不光彩。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聲名掃地,遭國人一片唾罵。於是,並稱為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的桐城派學者吳汝綸挺身而出,為李鴻章辯誣止謗。吳汝綸曾為李鴻章幕僚,亦是洋務運動的支持者,故其為李鴻章辯誣亦不足為奇。李鴻章死後,吳為其編《李文忠公全集》。但因出書費用有限,加上文稿中的有些內容在當時還有禁忌,故而並未付梓。吳汝綸因病於李鴻章去世後三年亦歸道山,文稿歸吳汝綸侄女吳芝瑛,最後由吳芝瑛丈夫廉泉編印出版了這部書。名義上是廉協助李鴻章兒子李經邁編書,其實所有的編務和出書後的售賣,都是由廉泉經手的,刻工和印刷的費用是書莊墊付的,但所得書款除支付書莊墊付費用外,都歸李經邁所有。
李經邁名下的房產,最著名的是枕流公寓和丁香花園。
枕流公寓在華山路上,建於上個世紀30年代初,在當時堪稱一流,有「海上名樓」之稱。原屬泰興銀行老闆所有,後歸李鴻章,死後由李經邁繼承。當時影壇當紅明星「金嗓子」周璇曾在此住過多年。
丁香花園在上海名氣很大,傳說是李鴻章為其七姨太所建的藏嬌之所。此七姨太名丁香,所以稱丁香花園。其實李鴻章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七姨太」,李鴻章亦沒住過此處。因為此房建於上個世紀20年代,其時李鴻章早已去世多年,這是其子李經邁所置的住宅。李經邁晚年在上海當寓公就住在丁香花園,直至1940年去世。丁香花園是美國著名建築師艾賽亞羅傑斯所設計,現已劃歸興國賓館管理。
張學良公館
九·一八事變前後,張學良是個風雲人物,但卻扮演了悲劇的角色。1933年以後他曾三次來上海,有三處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電全國下野並準備出洋考察,隨後從北平來滬,宋子文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號。就是在這裡,他戒去了毒癮。一個月後,他去了歐洲。第二次是1934年回國,到滬後先暫住在莫利愛路(今香山路)2號洋房裡,他的侍衛副官長譚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蘭路)一號的花園洋房,租了下來。趙一荻(趙四小姐)也從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張學良出任武昌行營主任,離開上海,而趙四小姐卻常來此小住,因此這一處被人稱為「張學良公館」。
皋蘭路一號是一幢西班牙式三層的花園洋房,毗鄰復興公園,乳白色的外牆,進門處為凸出的二層樓,樓下為過道,西面長方形,樓下南有走廊,第二層有陽臺。主樓面積約800平方米,樓下有大廳,是當年宴客之所,會客室在二樓,張學良、趙一荻的臥室在三樓,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內放著一張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樣仿製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臺。樓前有一座大花園,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名荻苑,園中栽種香樟、雪松、紫籐、玉蘭、金桂、銀桂,草坪是馬尼拉式的,還有可坐幾個人的鞦韆架等。當年皋蘭路是一條短短的馬路,人行道上種了大法國梧桐,枝葉蔽天,旁邊又是公園,是一處十分恬靜的所在,可是張學良住在裡面的時間很短。
解放後,此樓曾是盧灣區工商聯和區民主建國會辦公處,1992和1994年大修,保護起來,現作為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迎賓館,並將幾處廳室,分別取名敬學廳、慕良廳、憶卿廳、少帥廳,廳內壁上挂了張學良、趙一荻的照片及張學良的手跡。這是張學良在上海僅有的手跡。
- 關鍵字搜索:
- 上海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