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那麼獨特,和其他人都不一樣。」
8月28日,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古巷鎮。
嶺後的麻風康復村處處是歡樂和喜悅。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在這裡舉行婚禮。
麻風康復者、今年78歲的蘇振權似乎比新人還高興:「這是我1957年進村以來最高興的一天。」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原田僚太郎,已為這裡的麻風康復者們服務了三年。
讓人震驚的麻風村
2002年9月,當時還是大四學生的太郎和同伴來到中國,在廣東省漢達康福協會的介紹下進入嶺後康復村做志願者。迄今已有10年歷史的漢達康福協會,是廣州一家致力於消除麻風歧視、為麻風康復者服務的非政府組織。當時的嶺後康復村幾乎沒有外人來探訪,受後遺症影響的十多位康復者幾乎個個身體殘疾,在村中生活艱難。
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
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在麻風村
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在麻風村
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願者行列,也為了找到翻譯以便和康復者交流,太郎和同伴來到韓山師範學院外語系進行宣講,但應者寥寥。
「那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不過彼此都沒有什麼印象。」在澄海長大的蔡潔珊事後回憶。當時大三的她正在講台下盤算著自己的實習計畫。11月,結束實習的蔡潔珊應幫太郎做翻譯的同學之邀,到嶺後村「探訪」。眼前的景象讓她震驚:
「由於長期封閉,很多康復者不知道國家領導人是誰。很多都沒有手腳,蒼蠅在化膿的皮膚上嗡嗡盤旋,有的化膿處還能看見蛆蟲。一位蔡大娘眼睛都瞎了。房子年久失修,他們都住在危房中,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沖便的廁所……我很震撼,下意識地向後退。不過為了表示友善,我鼓足勇氣,拿起桌上的一小杯功夫茶喝了一大口。杯子上有很多茶垢,髒兮兮的。」
這杯茶,讓太郎記住了苗條的蔡潔珊。「她是那麼獨特,和其他人都不一樣。」這是最初的一星火花,慢慢地,他發現來做翻譯的蔡潔珊有著太多優點,他終於忍不住向她表白了。
「會一輩子留在中國」
1950年代,當地有關部門開闢出嶺後村,作為麻風病人的隔離治療區。1980年代,隨著先進治療方法的應用,病人們都被治癒。但由於歧視和恐慌,很多康復者無家可歸,只好繼續留在嶺後村。國家按照每人每月150元的標準給康復者發放生活費,供他們在村中維持基本生活。
「這些錢顯然不夠,因為康復者普遍年齡在70歲左右,他們大都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為了「創造一個沒有麻風問題的世界」,2003年,太郎在嶺後康復村和麻風康復者們同吃同住,生活了整整一年。
2004年8月,太郎和他的朋友成立了一個叫「家」的組織,在麻風村開展工作,並得到日本一些財團和基金會的支持。他們組織志願者到康復村進行一個月的居住和勞動,為村民們建廁所、引入自來水、改造房屋等。
為了支持男友的工作,從韓山師範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澄海一所高中教英語的蔡潔珊辭去了工作,加入「家」做起了專業服務人員。不過這受到了她父母的反對甚至抵制:「我和她爸爸年紀大了,就一個女兒,他們要真的在一起,將來到了日本,我們怎麼辦?」在澄海縣城做小生意的母親非常擔憂。
這並沒有阻擋住太郎。他經常從廣州坐車去澄海探望她父母,告訴他們「自己會一輩子留在中國」,最終贏得了蔡潔珊父母的理解。
太郎已經把「家」擴展到雲南、廣西。他在日本經商的父母也表示絕對支持。太郎說:「相對於愛滋病人來講,麻風康復者們的生活受到更少的關注。我想我會為一個沒有麻風問題的世界而努力一輩子!」
(感謝漢達康福協會黃揚眉、韓山師範學院蘇雪鈺的翻譯和幫助) 来源:
8月28日,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古巷鎮。
嶺後的麻風康復村處處是歡樂和喜悅。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在這裡舉行婚禮。
麻風康復者、今年78歲的蘇振權似乎比新人還高興:「這是我1957年進村以來最高興的一天。」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原田僚太郎,已為這裡的麻風康復者們服務了三年。
讓人震驚的麻風村
2002年9月,當時還是大四學生的太郎和同伴來到中國,在廣東省漢達康福協會的介紹下進入嶺後康復村做志願者。迄今已有10年歷史的漢達康福協會,是廣州一家致力於消除麻風歧視、為麻風康復者服務的非政府組織。當時的嶺後康復村幾乎沒有外人來探訪,受後遺症影響的十多位康復者幾乎個個身體殘疾,在村中生活艱難。
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
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在麻風村
日本小夥子原田僚太郎和中國新娘蔡潔珊在麻風村
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願者行列,也為了找到翻譯以便和康復者交流,太郎和同伴來到韓山師範學院外語系進行宣講,但應者寥寥。
「那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不過彼此都沒有什麼印象。」在澄海長大的蔡潔珊事後回憶。當時大三的她正在講台下盤算著自己的實習計畫。11月,結束實習的蔡潔珊應幫太郎做翻譯的同學之邀,到嶺後村「探訪」。眼前的景象讓她震驚:
「由於長期封閉,很多康復者不知道國家領導人是誰。很多都沒有手腳,蒼蠅在化膿的皮膚上嗡嗡盤旋,有的化膿處還能看見蛆蟲。一位蔡大娘眼睛都瞎了。房子年久失修,他們都住在危房中,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沖便的廁所……我很震撼,下意識地向後退。不過為了表示友善,我鼓足勇氣,拿起桌上的一小杯功夫茶喝了一大口。杯子上有很多茶垢,髒兮兮的。」
這杯茶,讓太郎記住了苗條的蔡潔珊。「她是那麼獨特,和其他人都不一樣。」這是最初的一星火花,慢慢地,他發現來做翻譯的蔡潔珊有著太多優點,他終於忍不住向她表白了。
「會一輩子留在中國」
1950年代,當地有關部門開闢出嶺後村,作為麻風病人的隔離治療區。1980年代,隨著先進治療方法的應用,病人們都被治癒。但由於歧視和恐慌,很多康復者無家可歸,只好繼續留在嶺後村。國家按照每人每月150元的標準給康復者發放生活費,供他們在村中維持基本生活。
「這些錢顯然不夠,因為康復者普遍年齡在70歲左右,他們大都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為了「創造一個沒有麻風問題的世界」,2003年,太郎在嶺後康復村和麻風康復者們同吃同住,生活了整整一年。
2004年8月,太郎和他的朋友成立了一個叫「家」的組織,在麻風村開展工作,並得到日本一些財團和基金會的支持。他們組織志願者到康復村進行一個月的居住和勞動,為村民們建廁所、引入自來水、改造房屋等。
為了支持男友的工作,從韓山師範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澄海一所高中教英語的蔡潔珊辭去了工作,加入「家」做起了專業服務人員。不過這受到了她父母的反對甚至抵制:「我和她爸爸年紀大了,就一個女兒,他們要真的在一起,將來到了日本,我們怎麼辦?」在澄海縣城做小生意的母親非常擔憂。
這並沒有阻擋住太郎。他經常從廣州坐車去澄海探望她父母,告訴他們「自己會一輩子留在中國」,最終贏得了蔡潔珊父母的理解。
太郎已經把「家」擴展到雲南、廣西。他在日本經商的父母也表示絕對支持。太郎說:「相對於愛滋病人來講,麻風康復者們的生活受到更少的關注。我想我會為一個沒有麻風問題的世界而努力一輩子!」
(感謝漢達康福協會黃揚眉、韓山師範學院蘇雪鈺的翻譯和幫助)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日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