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濟世85載,北京協和醫院日積月累留存下240萬冊病案,它們或複雜或簡單地記載下中國人與疾病博弈的故事,這座世界少有的"病案圖書館"不可複製,在社會學家看來,"這就是一部活著的歷史",百年病案不僅是西醫進入中國後的發展變化歷程,更是"身體史"研究的最原始資料。
因為特殊的醫學地位,也因為是人都會病,85年來過往於此的海內外名人望族不計其數,這些"著名病人"的病案也被典藏其中,如今它們也逐漸走出歷史的塵封,被有限地開放。
協和懸壺濟世85載,240餘萬冊病案數量驚人,眾多名人病歷典藏其中。有文字可考的病案成為協和乃至中國醫學發展史的重要見證。
協和裡的著名病人
秋日的北京協和醫院內,一個原本只為醫生們小范圍開放的"協和優秀病案展",因為媒體上製造的"協和名人病歷檔案揭秘"、"協和展出特殊病案"等聳動標題,而引起了許多業外人士的關注。這個"特殊展覽"展出的是協和醫院自19 21年建院至今85年來的優秀病歷,旨在教育年輕醫生規範書寫病案的重要。協和懸壺濟世85載,而病案整理史已有92 年之久,從正式建院前的洛克菲勒時代至今,日積月累,竟保存了240餘萬冊數量驚人的病歷檔案。
大批珍貴病案走出歷史塵封成為最大看點,其實只是以標題的形式簡單地出現在展板上,但因標注著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張學良、宋氏三姐妹、愛新覺羅·溥儀等歷史名人,即便只是片言支語,也足以吸引好奇目光無數。加之展板上還列舉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等國際友人的病案以及一些記載世界首例、中國首例疑難重症病例及罕見病例的病案等等,這樣的身世,這樣的數量,難免要被深度好奇者追訪和挖掘。
突破封閉,有限開放
靜立在京城最繁華的東單街市,端肅容顏的協和醫院9月16日迎來了85週年華誕。這個建院於1921年聞名於世界的醫院,上個世紀初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創辦,前身為著名的協和醫學院。
洛克菲勒的意願是在東方建一座世界一流的不遜於歐洲和美國任何一所醫學院校的醫學殿堂,學校選址在距北京紫禁城一公里的豫王府,美國設計師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用青磚、綠瓦、雕樑、畫棟構筑了13座美麗的大樓。
而今,在王府井時尚的新東方天地玻璃幕牆後,老協和醫學院綠色琉璃瓦頂的舊樓猶在,古建築保存之好猶似故宮某處建築遺落於此。綠蔭環護中的莊嚴神秘醫學殿堂即便是對於多年的行醫者而言也似乎是個高不可攀的醫學聖地,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地方就是一所著名大醫院。
院內,協和病案室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病案展覽從8月10日起,每週一至週五有秩序地通過預約開放著,包括林巧稚、張孝騫在內的很多協和大家手書病案首次公布引人注目。"最初只是想讓協和的年輕醫護人員參觀,沒想到引來這麼大的關注。"組織安排這次展覽的協和醫院病案室主任劉愛民稱,預約已排到了10月後,外地的一些醫院還發出了希望協和去全國巡展的邀請。
240萬冊病案的公布以及部分內容的亮相引來的關注恐怕只是一時,這些歷史病案有的甚至已在協和病案室倉庫裡躺了92年。因具有醫學、文化、歷史等多重價值,這些堪稱"活著的歷史"的珍貴病案一直以來也與"名教授、圖書館"並稱"協和三寶",但相對"名教授、圖書館"這些開放資源,病案因其自身所需的封閉性長久以來並不為外界所熟知。作為見證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進步的醫學院所,協和85載收治病人數量之多難以精算,而有文字可考的病案恰恰是歷史最好的印證。
梁啟超被"錯割腰子"始末
協和醫學地位之顯著,病歷上留下的名人病史記錄是一佐證,這裡留下的名人病案數量之多也為中國其他醫院所無法比擬。逐漸被披露出來的著名病人讓病案展多了幾分懸疑和看點,實際上,協和所展示的不過是展板上露出的他們的病歷封面而已,並沒有翔實的病理記載。
梁啟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於北平協和醫院,有關他與協和的往事也曾散見於一些報章。在梁啟超之弟梁仲策發表於1926年5月29日《晨報副刊》的《病院筆記》中就記載了梁啟超在協和看病的一些經過:1926年3月8日,因尿血症,梁啟超入住協和醫院。他得病多年,家人屢勸就醫,總嫌"費事",但在入院前一天,忽然懷疑自己得的是癌症,終於同意檢查一下。經X光透視,醫生見右腎中有一黑點,診斷為瘤。梁仲策問主治醫生:"不一定是癌吧?"醫生答:"不一定不是癌。"再問:"怎麼治?"再答:"全部割除。"手術後解剖此腎,果見其中有一大如櫻桃的黑點,但卻不是癌症。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依然帶血,且檢查不出病源所在,於是複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此後梁啟超於4月12日出院,在醫院計35天。
文章發表後,"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事件"旋即引發了包括魯迅在內諸多名家加入戰團的"中醫西醫孰優孰劣"之爭。而論戰最引人刮目之處卻是,作為"受害者"梁啟超也在《晨報》上發表了《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西醫科學辯護:"右腎是否一定要割,這是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據當時的診查結果,罪在右腎,斷無可疑。後來回想,或者他(它)罪不該死,或者罰不當其罪也未可知,當時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專門家,很難知道。但右腎有毛病,大概無可疑,說是醫生孟浪,我覺得冤枉。"他還肯定西醫的醫療是有效的:"出院之後,直到今日,我還是繼續吃協和的藥,病雖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術之前的確好了許多。"
梁啟超這些辯護大有深意,他"怕社會上或者因為這件事對於醫學或其他科學生出不良的反動觀念"。梁啟超終生篤信科學,他為西醫辯護,便是為科學辯護。"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這是我發表這篇短文章的微意。"
3年後的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再次住進協和醫院,最後在該院病逝,其病歷至今完整地保留在協和病案室內。
孫中山病案被日本人"借"而不歸
在協和門診樓四層的病案室倉庫內,數以萬計用牛皮紙袋封存的病案被整齊地插放在病案櫃內,近四十排的病案架將這個樓頂倉庫佔據得只能留有工作人員查找病案的有限空間。
浩如煙海的病案查找起來並不困難,"所有病案都按尾號排序加色標的分類方法,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準確地抽調所需病案。"在協和病案室工作將近半個世紀的第二代病案室負責人馬家潤老人對這裡再熟悉不過:"鄧小平、孫中山、蔣介石都在這兒看過病,不過,他們的病案並沒有單獨列區。"指著身後一排排病案,馬老說,名人病案並不特殊保管,"因為單獨處理更容易暴露身份,不利於保管"。
從92年前開展病案管理這一工作始,協和裡的病案沒有一份遭遇銷毀,但丟失過,名人病案是被偷或被借的重點。現存的孫中山先生的病案就並不完整。
有關孫中山病案,有兩個方向內容值得瞭解:一是孫中山究竟得什麼病而逝?二是日本人是怎麼偷走他的病理報告的?
曾經整理過孫中山病案的馬家潤老人回憶稱,"孫中山病案標號為'9954',英文書寫,上面記載顯示:'孫中山先生最後一次住院的時間為1925年1月26日。在此之前的10年中,他曾有過消化道不適的症狀。而在此之前的幾個月中,他的上腹出現了一個包塊。隨著包塊的增大,孫中山先生越來越感到不舒服,身體十分虛弱。1925年2月18日孫中山出院,出院診斷為肝癌,3月12日在院外逝世。'"
"孫中山逝世後,遺體被送入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進行屍體病理檢查,屍檢病理結果證實孫中山為膽囊腺癌伴有膽囊管梗阻,直接擴展到肝及橫膈。"馬家潤說。
但半個多世紀以來,多家媒體、文字材料都記錄孫中山死於肝癌。馬老稱,澄清這一誤傳是在7年前。"1999年海峽兩岸學者討論交流孫中山先生的歷史事跡,臺灣的學者一直認為孫中山死於肝癌,協和醫院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展示了孫中山的屍檢病理報告,報告了其病死於膽囊癌的真相。"這一重大消息的發布使臺灣學者非常驚奇,看到病理報告的臺灣學者確信了孫中山死於膽囊癌的事實,死於肝癌的說法得以澄清。
與孫中山死因之謎相並而引人關注的還有關於其病案被日本人借走不還的歷史事件。
目前在協和醫院保存的孫中山先生的病歷為全英文,報告上孫中山先生的名字為"孫逸仙"。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人員曾來到協和醫院病案科,對病歷進行了拍攝,對紙張的質地、薄厚、顏色等各項指標進行了鑑定。這份病案包括封面、首頁、屍檢病理報告,連圖片在內共有13頁,但這只是整個病案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在1942年被日本人借走,至今未還。
日本人是怎麼借走孫中山病案的?馬老講述:"1942年,日本曾接管過一段協和醫院,大概是3月2日那天,日本人把孫中山病理檢查標本、肝臟檢查的一個標本一併拿走,只留下了個借條,但現在那張借條也丟了。"
1931年協和裡的張學良
1931年張學良曾在協和住院多日。他在這年5月赴南京召開國民會議時感染了傷寒。返回北京後,病情加重,經德國醫生診治,建議入院治療。6月1日凌晨,發燒已陷昏迷的張學良離開了在北京西城區白塔寺順承王府的家,住進協和醫院。
保護病人隱私是醫生的至上原則,不能探究名人隱私成為所有採訪者要遵照執行的要求,醫院保持了對具體內容得體的緘默。但有關張學良在協和的具體情況並不是無徑可尋,相關文字記載提供了細節交代。
有記載稱:1931年9月17日,仍在協和醫院住院的張學良見了三位客人,他們給張帶來了遠在山西的閻錫山的消息。這一天,在北京協和醫院已住院治療三月有餘的張學良氣色已近正常,隨著病情一天天的好轉,也開始慢慢處理公務。張學良是在5月赴南京召開國民會議時感染的傷寒,如果不是這場病,他此番的南京之行堪稱完美。
據《張學良年譜》載,他當時不僅會見了蔣介石等一干政要,還與南方、中南、鹽業等四大銀行商談來東北投資興辦實業之事。在此期間,頻頻接受媒體採訪或當眾發表演說的少帥多次表達了他對國家"和平"、"統一"的願望。5月20日離開南京時,蔣介石親臨機場歡送這位"中華民國海陸空副總司令"、僅次於自己的二號人物。8天後,張答應借給蔣介石討伐廣東的20架飛機就飛抵北京。返回北京後,張學良的病情有所加重,6月1日住進協和醫院。張學良住院後,由張學良指定的5人負責處理一般政務。因為張學良的病,蔣介石對廣東方面的討伐也不得不延期。蔣介石預定在6月4日與張學良聯名正式發表討伐廣東令,因必須得到張學良的同意,蔣介石特派張群趕赴北京,面呈蔣介石的親筆書,但因張病重而不能見面。
如今,張學良的英文病歷仍與蔣介石、孫中山、宋氏三姐妹等人的一樣妥善地保存在協和病案室的鐵櫃裡。據馬家潤老人回憶,張學良當年住的是協和醫院琉璃瓦覆蓋的"老五樓",這棟美國人建造的有80餘年歷史的建築至今仍然在用,而張的病房幾經修繕,現在也還是高幹病房。
修養中的蔣介石被驚動
在協和留下病歷的名人還有蔣介石、宋氏三姐妹、張學良、高君宇、石評梅……
這裡(協和)保存著的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病歷顯示,他們同時在1934年10月上旬住進北京協和醫院高等病房。蔣介石怎麼會和宋美齡同時患病、同時住院呢?病歷顯示,蔣介石夫婦並無大病。他倆是在10月初下了廬山,前往北平。當時報紙登載,蔣介石在北平視察,並接見原東北的軍政要人莫德惠、王樹常、馬佔山等。在蔣介石看來,第五次"圍剿"節節勝利,各軍正穩步向瑞金推進,紅軍失敗已成定局。於是,他得以寬心,也就飛到北平來了。由於他乃黨國要人 ,因此一到北平便陷入應酬的漩渦。一連幾年剿共,忙得他焦頭爛額,難得歇一口氣,和宋美齡一起躲進協和醫院高級病房,一邊全面檢查身體,一邊難得清靜一下。
病歷上記載,蔣氏夫婦是在1934年10月16日雙雙匆匆出院。那時南昌行營發來急電,報告江西中央蘇區的異常動向,驚動了蔣介石。於是他和宋美齡登上專機,趕往南昌行營。南昌行營一片嘩然,蔣介石的部下們正在那裡對紅軍的動向你猜我測,眾說紛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因為特殊的醫學地位,也因為是人都會病,85年來過往於此的海內外名人望族不計其數,這些"著名病人"的病案也被典藏其中,如今它們也逐漸走出歷史的塵封,被有限地開放。
協和懸壺濟世85載,240餘萬冊病案數量驚人,眾多名人病歷典藏其中。有文字可考的病案成為協和乃至中國醫學發展史的重要見證。
協和裡的著名病人
秋日的北京協和醫院內,一個原本只為醫生們小范圍開放的"協和優秀病案展",因為媒體上製造的"協和名人病歷檔案揭秘"、"協和展出特殊病案"等聳動標題,而引起了許多業外人士的關注。這個"特殊展覽"展出的是協和醫院自19 21年建院至今85年來的優秀病歷,旨在教育年輕醫生規範書寫病案的重要。協和懸壺濟世85載,而病案整理史已有92 年之久,從正式建院前的洛克菲勒時代至今,日積月累,竟保存了240餘萬冊數量驚人的病歷檔案。
大批珍貴病案走出歷史塵封成為最大看點,其實只是以標題的形式簡單地出現在展板上,但因標注著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張學良、宋氏三姐妹、愛新覺羅·溥儀等歷史名人,即便只是片言支語,也足以吸引好奇目光無數。加之展板上還列舉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等國際友人的病案以及一些記載世界首例、中國首例疑難重症病例及罕見病例的病案等等,這樣的身世,這樣的數量,難免要被深度好奇者追訪和挖掘。
突破封閉,有限開放
靜立在京城最繁華的東單街市,端肅容顏的協和醫院9月16日迎來了85週年華誕。這個建院於1921年聞名於世界的醫院,上個世紀初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創辦,前身為著名的協和醫學院。
洛克菲勒的意願是在東方建一座世界一流的不遜於歐洲和美國任何一所醫學院校的醫學殿堂,學校選址在距北京紫禁城一公里的豫王府,美國設計師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用青磚、綠瓦、雕樑、畫棟構筑了13座美麗的大樓。
而今,在王府井時尚的新東方天地玻璃幕牆後,老協和醫學院綠色琉璃瓦頂的舊樓猶在,古建築保存之好猶似故宮某處建築遺落於此。綠蔭環護中的莊嚴神秘醫學殿堂即便是對於多年的行醫者而言也似乎是個高不可攀的醫學聖地,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地方就是一所著名大醫院。
院內,協和病案室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病案展覽從8月10日起,每週一至週五有秩序地通過預約開放著,包括林巧稚、張孝騫在內的很多協和大家手書病案首次公布引人注目。"最初只是想讓協和的年輕醫護人員參觀,沒想到引來這麼大的關注。"組織安排這次展覽的協和醫院病案室主任劉愛民稱,預約已排到了10月後,外地的一些醫院還發出了希望協和去全國巡展的邀請。
240萬冊病案的公布以及部分內容的亮相引來的關注恐怕只是一時,這些歷史病案有的甚至已在協和病案室倉庫裡躺了92年。因具有醫學、文化、歷史等多重價值,這些堪稱"活著的歷史"的珍貴病案一直以來也與"名教授、圖書館"並稱"協和三寶",但相對"名教授、圖書館"這些開放資源,病案因其自身所需的封閉性長久以來並不為外界所熟知。作為見證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進步的醫學院所,協和85載收治病人數量之多難以精算,而有文字可考的病案恰恰是歷史最好的印證。
梁啟超被"錯割腰子"始末
協和醫學地位之顯著,病歷上留下的名人病史記錄是一佐證,這裡留下的名人病案數量之多也為中國其他醫院所無法比擬。逐漸被披露出來的著名病人讓病案展多了幾分懸疑和看點,實際上,協和所展示的不過是展板上露出的他們的病歷封面而已,並沒有翔實的病理記載。
梁啟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於北平協和醫院,有關他與協和的往事也曾散見於一些報章。在梁啟超之弟梁仲策發表於1926年5月29日《晨報副刊》的《病院筆記》中就記載了梁啟超在協和看病的一些經過:1926年3月8日,因尿血症,梁啟超入住協和醫院。他得病多年,家人屢勸就醫,總嫌"費事",但在入院前一天,忽然懷疑自己得的是癌症,終於同意檢查一下。經X光透視,醫生見右腎中有一黑點,診斷為瘤。梁仲策問主治醫生:"不一定是癌吧?"醫生答:"不一定不是癌。"再問:"怎麼治?"再答:"全部割除。"手術後解剖此腎,果見其中有一大如櫻桃的黑點,但卻不是癌症。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依然帶血,且檢查不出病源所在,於是複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此後梁啟超於4月12日出院,在醫院計35天。
文章發表後,"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事件"旋即引發了包括魯迅在內諸多名家加入戰團的"中醫西醫孰優孰劣"之爭。而論戰最引人刮目之處卻是,作為"受害者"梁啟超也在《晨報》上發表了《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西醫科學辯護:"右腎是否一定要割,這是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據當時的診查結果,罪在右腎,斷無可疑。後來回想,或者他(它)罪不該死,或者罰不當其罪也未可知,當時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專門家,很難知道。但右腎有毛病,大概無可疑,說是醫生孟浪,我覺得冤枉。"他還肯定西醫的醫療是有效的:"出院之後,直到今日,我還是繼續吃協和的藥,病雖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術之前的確好了許多。"
梁啟超這些辯護大有深意,他"怕社會上或者因為這件事對於醫學或其他科學生出不良的反動觀念"。梁啟超終生篤信科學,他為西醫辯護,便是為科學辯護。"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這是我發表這篇短文章的微意。"
3年後的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再次住進協和醫院,最後在該院病逝,其病歷至今完整地保留在協和病案室內。
孫中山病案被日本人"借"而不歸
在協和門診樓四層的病案室倉庫內,數以萬計用牛皮紙袋封存的病案被整齊地插放在病案櫃內,近四十排的病案架將這個樓頂倉庫佔據得只能留有工作人員查找病案的有限空間。
浩如煙海的病案查找起來並不困難,"所有病案都按尾號排序加色標的分類方法,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準確地抽調所需病案。"在協和病案室工作將近半個世紀的第二代病案室負責人馬家潤老人對這裡再熟悉不過:"鄧小平、孫中山、蔣介石都在這兒看過病,不過,他們的病案並沒有單獨列區。"指著身後一排排病案,馬老說,名人病案並不特殊保管,"因為單獨處理更容易暴露身份,不利於保管"。
從92年前開展病案管理這一工作始,協和裡的病案沒有一份遭遇銷毀,但丟失過,名人病案是被偷或被借的重點。現存的孫中山先生的病案就並不完整。
有關孫中山病案,有兩個方向內容值得瞭解:一是孫中山究竟得什麼病而逝?二是日本人是怎麼偷走他的病理報告的?
曾經整理過孫中山病案的馬家潤老人回憶稱,"孫中山病案標號為'9954',英文書寫,上面記載顯示:'孫中山先生最後一次住院的時間為1925年1月26日。在此之前的10年中,他曾有過消化道不適的症狀。而在此之前的幾個月中,他的上腹出現了一個包塊。隨著包塊的增大,孫中山先生越來越感到不舒服,身體十分虛弱。1925年2月18日孫中山出院,出院診斷為肝癌,3月12日在院外逝世。'"
"孫中山逝世後,遺體被送入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進行屍體病理檢查,屍檢病理結果證實孫中山為膽囊腺癌伴有膽囊管梗阻,直接擴展到肝及橫膈。"馬家潤說。
但半個多世紀以來,多家媒體、文字材料都記錄孫中山死於肝癌。馬老稱,澄清這一誤傳是在7年前。"1999年海峽兩岸學者討論交流孫中山先生的歷史事跡,臺灣的學者一直認為孫中山死於肝癌,協和醫院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展示了孫中山的屍檢病理報告,報告了其病死於膽囊癌的真相。"這一重大消息的發布使臺灣學者非常驚奇,看到病理報告的臺灣學者確信了孫中山死於膽囊癌的事實,死於肝癌的說法得以澄清。
與孫中山死因之謎相並而引人關注的還有關於其病案被日本人借走不還的歷史事件。
目前在協和醫院保存的孫中山先生的病歷為全英文,報告上孫中山先生的名字為"孫逸仙"。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人員曾來到協和醫院病案科,對病歷進行了拍攝,對紙張的質地、薄厚、顏色等各項指標進行了鑑定。這份病案包括封面、首頁、屍檢病理報告,連圖片在內共有13頁,但這只是整個病案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在1942年被日本人借走,至今未還。
日本人是怎麼借走孫中山病案的?馬老講述:"1942年,日本曾接管過一段協和醫院,大概是3月2日那天,日本人把孫中山病理檢查標本、肝臟檢查的一個標本一併拿走,只留下了個借條,但現在那張借條也丟了。"
1931年協和裡的張學良
1931年張學良曾在協和住院多日。他在這年5月赴南京召開國民會議時感染了傷寒。返回北京後,病情加重,經德國醫生診治,建議入院治療。6月1日凌晨,發燒已陷昏迷的張學良離開了在北京西城區白塔寺順承王府的家,住進協和醫院。
保護病人隱私是醫生的至上原則,不能探究名人隱私成為所有採訪者要遵照執行的要求,醫院保持了對具體內容得體的緘默。但有關張學良在協和的具體情況並不是無徑可尋,相關文字記載提供了細節交代。
有記載稱:1931年9月17日,仍在協和醫院住院的張學良見了三位客人,他們給張帶來了遠在山西的閻錫山的消息。這一天,在北京協和醫院已住院治療三月有餘的張學良氣色已近正常,隨著病情一天天的好轉,也開始慢慢處理公務。張學良是在5月赴南京召開國民會議時感染的傷寒,如果不是這場病,他此番的南京之行堪稱完美。
據《張學良年譜》載,他當時不僅會見了蔣介石等一干政要,還與南方、中南、鹽業等四大銀行商談來東北投資興辦實業之事。在此期間,頻頻接受媒體採訪或當眾發表演說的少帥多次表達了他對國家"和平"、"統一"的願望。5月20日離開南京時,蔣介石親臨機場歡送這位"中華民國海陸空副總司令"、僅次於自己的二號人物。8天後,張答應借給蔣介石討伐廣東的20架飛機就飛抵北京。返回北京後,張學良的病情有所加重,6月1日住進協和醫院。張學良住院後,由張學良指定的5人負責處理一般政務。因為張學良的病,蔣介石對廣東方面的討伐也不得不延期。蔣介石預定在6月4日與張學良聯名正式發表討伐廣東令,因必須得到張學良的同意,蔣介石特派張群趕赴北京,面呈蔣介石的親筆書,但因張病重而不能見面。
如今,張學良的英文病歷仍與蔣介石、孫中山、宋氏三姐妹等人的一樣妥善地保存在協和病案室的鐵櫃裡。據馬家潤老人回憶,張學良當年住的是協和醫院琉璃瓦覆蓋的"老五樓",這棟美國人建造的有80餘年歷史的建築至今仍然在用,而張的病房幾經修繕,現在也還是高幹病房。
修養中的蔣介石被驚動
在協和留下病歷的名人還有蔣介石、宋氏三姐妹、張學良、高君宇、石評梅……
這裡(協和)保存著的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病歷顯示,他們同時在1934年10月上旬住進北京協和醫院高等病房。蔣介石怎麼會和宋美齡同時患病、同時住院呢?病歷顯示,蔣介石夫婦並無大病。他倆是在10月初下了廬山,前往北平。當時報紙登載,蔣介石在北平視察,並接見原東北的軍政要人莫德惠、王樹常、馬佔山等。在蔣介石看來,第五次"圍剿"節節勝利,各軍正穩步向瑞金推進,紅軍失敗已成定局。於是,他得以寬心,也就飛到北平來了。由於他乃黨國要人 ,因此一到北平便陷入應酬的漩渦。一連幾年剿共,忙得他焦頭爛額,難得歇一口氣,和宋美齡一起躲進協和醫院高級病房,一邊全面檢查身體,一邊難得清靜一下。
病歷上記載,蔣氏夫婦是在1934年10月16日雙雙匆匆出院。那時南昌行營發來急電,報告江西中央蘇區的異常動向,驚動了蔣介石。於是他和宋美齡登上專機,趕往南昌行營。南昌行營一片嘩然,蔣介石的部下們正在那裡對紅軍的動向你猜我測,眾說紛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協和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