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地球各板塊將重逢
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在今天獲得廣泛肯定。很多人相信,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那就是「盤古大陸」。隨著岩石圈板塊的移動,「盤古大陸」分裂開來,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
依靠當今科技手段的不斷成熟以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地質學家們現在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據《紐約時報》報導,地質學家從對過去的挖掘進入到對未來的預測,第一次精確描繪出了過去2億年到未來2.5億年間地球外貌變化的模擬圖。近到1000萬年後,洛杉磯將成為舊金山的鄰居;遠到2.5億年後,七大洲將久別重逢,重新合併為一個超級大陸:「究極盤古」。
對於地質變化趨勢的預測,相關研究一度發展得十分緩慢,這是因為板塊構造論到上世紀60與70年代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地球一億年前「分裂」
板塊構造論是為瞭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的外貌是由十幾個岩石圈板塊拼合而成的,剛性的岩石圈薄板在上地幔黏性較小的軟流圈上移動。在過去的漫長時間裏,由於地球重力作用等因素,這些岩石圈板塊像拼圖碎片一樣被撕裂開來,形成了今天的大陸與海洋分布。
通過對板塊構造論的研究,地質學家挖掘出了地球的過去,其中一個最為著名的研究結果就是「盤古大陸」。大陸漂移學說的創始者、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存在一個超級大陸。這就是距今兩億年前的「盤古大陸」,可以被看作是今天各大陸的「胚胎形態」。「盤古大陸」在一億年前開始分裂開來,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大陸和大洋分布。
1970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質學家羅伯特·迪茨邁出了預測地質變化的第一步,描繪出了未來5000萬年大陸運動的藍圖。
5000萬年聽起來十分漫長,但是在地質學家看來,這樣一個時間段不過是白駒過隙。如果地球的過去可以被濃縮到一年時間裏,那麼5000萬年只相當於4天而已。
對於天氣預報員來說,準確說出四天以後的天氣並非難事;對於地質學家們來講,預測5000萬年後的地球外貌,也算不上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太平洋板塊正在向北漂移
位於加州的「聖安德烈斯斷層線」就是羅伯特·迪茨的研究對象之一。正是這一斷層,導致了傷亡嚴重的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並且直到今天仍然威脅著洛杉磯地區的安全。迪茨通過對「聖安德烈斯斷層線」的觀測發現,太平洋板塊正向北移動,不斷擠壓著北美大陸板塊。
迪茨因此預測,1000萬年後,「洛杉磯將成為舊金山的鄰居」,5000萬年後,洛杉磯將成為阿拉斯加的西岸城市。
如今,依靠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不斷發展,以及那些散佈在地球遙遠角落的成千上萬個觀測基地,以羅伯特·迪茨為首的地質學家們對於岩石圈板塊的運動趨勢正進行著更為精確的觀測以及更加大膽的判斷。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地質學家克里斯多弗·斯科特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受羅伯特·迪茨理論的啟發,運用電腦技術,代替了這一領域最常用的傳統繪圖技術,描繪出大陸漂移在過去以及未來更為詳細的模擬圖。他說:「這就好比你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想知道自己在十分鐘後可以到達哪裡。你只需要看看自己目前的車速,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不過,斯科特斯的研究超越了羅伯特·迪茨,他研究的目標不再是5000萬年,而是兩億年。斯科特斯提出這樣一種大膽的推斷:在兩億年後,分散的大陸將再度漂移到一起,重新形成一個超級大陸,斯科特斯將它命名為「究極盤古」。
斯科特斯說:「與其前身‘盤古大陸’的完整性不同,‘究極盤古’的中心還嵌著一個印度洋,它看上去會像一個巨大的油炸甜甜圈。我本來想稱之為‘甜甜圈海’,但是我的一個非洲朋友提出了一個更酷的名字:‘究極盤古’,意思是這是最後一個盤古大陸。」
當然,在地質學家們看來,「究極盤古」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盤古大陸。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裏,大陸與大陸之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在跳著一支異常緩慢的舞蹈。
針對斯科特斯的學說,西澳大利亞大學構造學特殊研究中心地質學家謝爾蓋·皮薩萊夫斯基提出,大陸之舞的「舞步」方向如何,還值得商榷。他表示,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大陸將向著與斯科特斯預測相反的方向移動。這樣一來,最終消失的將不是大西洋,而是太平洋。一旦如此,北美洲與南美洲將與亞洲而不是非洲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截然不同的超級大陸,可以被命名為「美亞大陸」。
美國聖弗朗西斯塞維爾大學的地質學家布朗丹·墨菲則認為,現在就針對「究極盤古」或者「美亞大陸」進行預測還為時過早。不過他很有信心地表示,在未來的幾十年時間裏,與地質學相關的科學技術與研究手段將取得更大的進展,為科學家研究地球的內部運動、預測板塊運動提供更有力的工具。「任何一個時期的地質研究,都只能算是一部漫長電影的一個單獨鏡頭。只有把所有這些鏡頭連接在一起,我們才能看清楚地球大陸的舒緩舞步。」
七大洲握手步驟
根據地質學家的說法,上一次大陸合併是兩億年前的「盤古大陸」。在大約一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四分五裂,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大陸與大洋分布。
不過,在幾千萬年後的未來,大陸將重新開始合併在一起,並於2.5億年後合併成為「究極盤古」。
根據「究極盤古」理論,首先,非洲大陸北移,嵌進亞歐大陸裡,兩個大陸合二為一,地中海就這樣活生生地給擠沒了,變成了「地中山」。
新的大陸比現在的亞歐大陸要大得多,宏偉的「地中山脈」在新大陸的版圖上攔腰而過。我們將稱呼這個巨型大陸為「非亞大陸」。
接著,在2500萬到7500萬年後,澳大利亞向北移動,與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碰撞到一起。
接下來,澳大利亞將向反時針方向旋轉,與菲律賓合併在一起,並且最終與亞洲合併。 就連最南邊的南極大陸也不能例外,它也將向北進發。一路上,巨大的冰蓋紛紛脫落。
大約1億年後,南極大陸靠近印度洋;再過5000萬年,它將楔入馬達加斯加與印度尼西亞。印度洋最終成為內陸海。
不過,這些都不算什麼。強有力的俯衝帶運動將吞噬海床,導致大西洋的最終消失。距今兩億年後,美洲與非洲重逢,加拿大的紐芬蘭島將撞進非洲大陸,巴西與南非比鄰而居。
最終,現在的各個大陸將首尾相連,將印度洋包圍在中間——太平洋上出現了超級大陸「究極盤古」。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地質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