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5月1日晚9點15分接到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電郵和電話,祝賀當選外籍院士時,我百感交加。」71歲的李愛珍後來在公開致謝信中說,「1863年,美國 國內戰爭處於高峰之際,林肯總統簽署成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在31個學科6個學部共擁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 位是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這個頂尖群體中的一員,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榮譽,以及與我共同奮鬥的群體的榮譽……」
李愛珍作為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自然引起中國各界的關注和祝賀,但是似乎中國讀者最關心並不是她的矚目的科學成就,而是,李愛珍能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當不了中國的院士?
據報導,迄今為止,中國共有11人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愛珍是惟一一位沒有國內院士頭銜的,她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一輪評審時就被淘汰,甚至未能進入初步候選人名單……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所長封松林和副所長齊鳴均不約而同地表示,對李愛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情況不便多談。封松林證實,李愛珍實際上不止一次參加院士評選,最終都沒能評上。
李愛珍的榮譽給了公眾一個強有力的批判證據,這個證據是殺傷力很大的武器,讓人們更加理直氣壯地對中國院士制度傾瀉著心中的不滿和質疑。
長江商報評論文章稱,李愛珍女士在分子束外延技術等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對李愛珍女士而言,她沒有獲得國內院士頭銜不是因為成就不足或者評選標準尚未達到,而是遴選機制的問題。
時評人士舒聖祥在網上發文稱,官員打招呼、遞條子,院士行政化,為評院士打廣告,諸如此類院士增選過程中的各種醜聞,是質疑院士制度的直接證據。終身制的院士已經不僅僅是榮譽,而是特權;追逐院士頭 銜不僅僅是追名,而是赤裸裸地追利。
文 章稱,而社會尤其是地方政府對院士的過度崇拜,或者說盲目炒作,為院士榮譽的「變現」提供了方便的機會:西部某省在省會舉行隆重的給院士配車儀式,12位 在這個省工作的兩院院士都配發了國產的別克專用小汽車,配車儀式鑼鼓喧天,管號齊鳴,少先隊員獻花,記者雲集;湖南某大學引進院士待遇許諾:引進院士配偶 隨調,支付100萬元人才使用費,100萬元科研啟動費,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
利益的驅使下,各省份、各機構對院士名額 的爭奪越來越激烈,負面東西也隨之而來,如賄選、幕後交易等,使公眾對院士評選的質疑之聲不斷。2005年12月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 士忍無可忍之下,甚至建議取消現行的院士制度,在中國科學界引起巨大風波,從中可見一斑。信息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期待「李愛珍」成院士制度改革導火索。
李愛珍資料:
一 九三六年生於福建石獅的李愛珍,自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便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上海微系統所前身)工作。一九八○年到八二年,李愛珍被公派到美國 卡內基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她前往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拜訪卓以和。卓以和在一九六八年因發明分子束外延技術,被譽為「分子束外延之父」。
回國後,李愛珍帶領課題組在中遠紅外量子級聯激光器領域進行探索。貝爾實驗室卓以和舉例說,這種激光器可以靈敏地檢測包括有毒有害氣體在內的各種氣體,在環境監測和醫學檢測等領域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更不要說它對軍事的影響」。
五年後,李愛珍的課題組在亞洲率先研製出5至8微米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激光器。卓以和強調,量子級聯激光器的材料製造相當困難,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可以做到,李愛珍能夠獨立地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功勞。
2005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第15屆院士大會上,李愛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
(http://www.dajiyuan.com)
- 關鍵字搜索:
- 榮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