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定四方,宇宙本有其制衡一切善與惡及好與 壞之標準,無論度或量或衡都有其分寸與拿捏。神將規矩方圓的智慧教導給人類,其實是要告訴人類宇宙的運行自有一定規則,人的行為也要像規矩一樣,不能逾於 宇宙的標準之外。本文藉由此文乃是希望在此世風日下,道德標準下滑的社會中,能拾起維繫道德的標準約束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有一把尺來衡量自己心性,找自 己不足的地方而加以改正,同時保持一顆祥和的心,不與人斤斤計較,相信隨著道德的提升,對人類環境、科學及精神文明等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
一、前言
在 遠古時代人類最早商品交易,是簡單的物物交換,並沒有考慮商品在價值上的貴重多寡,以滿足生活所需,當此交換發展到一定程度,改觀了對事物價值的衡量,必 須做到交易的公平性,於是人們產生了對度量衡的需要,於是度量衡才得以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度量衡主要是指專門用於測量長度、容量、重量的單位和器具,分 別為三個計量基準。有時也指測量本身,史籍《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左準繩,有規矩」,禹在劃分九州、治理水患時,以自己的身長和體重定出長度和重量標 准,同時使用規矩準繩等測量工具,此外據《周髀算經》捲上在提及勾股術時說:「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也就是他在治理天下時,不僅實現計量標準於洪水的測量中,更以高標準來衡量自己心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夜不閉戶,不過歷代統治者開始把計量的標準作為行使統治權力的象徵來對待,只因不明瞭度量衡有其真實內涵。
就 古人的論述而言,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比較完整的度量衡起源學說的,就是樂律累黍說。《尚書·舜典》也提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爾後的文獻中常可見到 「同律度量衡」此名稱之說,其意思乃根據伶倫取竹造律以定鐘作為度量衡量測單位的標準。到了西漢末年,律歷學家劉歆,徵集一批學者,重新系統討論樂律累黍 這一問題,收錄在《漢書·律歷志》,樂律累黍說的提出,反映了古人為建立統一的度量衡基準所做的努力。
在中國古代度量衡發展經過許許多多不 同時期轉變,無論單位量值、方法或制度,雖然都有不同時期變化,但在人類歷史所傳承的不僅只有其標準傳遞軌跡可依循,其真正所留下的文明則是神傳給人對判 斷人、事、物標準化的依循。本文藉由此文乃是希望在此世風日下,道德標準下滑的社會中,能拾起維繫道德的標準約束自己,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自然自有其規律法則衡量這一切,人唯順自然,尊重宇宙規律,時時修正自己不足的地方,相信未來人類在環境、科學及精神文明等發展一定會有長遠的進步。
二、人類取自然物為標準
在 早期的測量實踐中,古人是用自己身體上的某些部位作為測量工具,如人體的手指、手掌、足長等,而羅馬人認為從人體中發現的數字比例最為完美,這一完美比例 關係在歐洲15世紀藝術繪畫中表現出來,像達文西手繪人體比例圖就是代表;另外古希臘學者則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而存在,正 因為人體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而強調天人合一的東方民族,認為人體就是個小宇宙,也把人體某些部位作為度量衡的測量工具,例如在《孔子家語•王言解》中指 出「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其中也說明古人並沒有像現代人這般細節輜銖必記,另外像"身高為丈"、"邁步定畝"等,也顯示出人類早期以身體各部位為依據作標準建立。
除 人體外古人也考慮以自然物作為度量衡基準,像中世紀歐洲選擇用麥、黍等農作物作為長度和重量標準。英國古代法規,一個penny的重量是32粒小麥的重 量,1 grain是麥一粒的重量,《孫子算經》捲上說:「度之所起,起於忽。……蠶吐絲為忽,十忽為秒,十秒為毫,十毫為厘,十厘為分。」《淮南子•天文訓》 說:「十二粟而當一寸」等等。
然而以身體部位或其它自然物作為基準,雖然在量測時可以方便取用,但不具備通用性,每個自然物外型、重量及仍 然有絲毫差距,於是統一使用規定的自然物為標準時就可解決,例如大禹治水時,「身為度,稱以出」,就考慮到統一性問題,以身長定出標準尺寸。在國外英王亨 利一世將其手臂向前平伸,從其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碼」;英王查理曼大帝以自己的腳長為標準,把它定為「英尺」;而中國紫禁城的建築以人體為準的尺度系 統,並以十進位為基礎,正所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的尺度規定作為建築外部空間設計,由此也說明古人使用自然物為標準在度量衡量測的貢獻。在這時期當中 人們利用最方便的自然物,解決日常所需度良衡的問題,是因為這種量測基準符合宇宙特性及人類自然本性,所考慮的供給需求並非斤斤計較、錙銖必計。而現代機 械式的科學定義,雖然表面符合了這個空間通用的標準,然而並未真正解決公平交易問題,所造成的糾紛日益增多,看來量測方法的進步,還得需要求人類道德提 升,若一味只能往機械量測技術發展,最終仍達不到解決交易根本問題。
三、古代度量衡標準器
自 從人類從原始文明開始進步時,在生活環境上為了可以達到共用性、方便性及普遍性的需求,在製造工具等器具也都走向統一,彼此以物易物的交換需求也逐漸改 變,要求以公平交換、等價交換為原則,於是決定度、量、衡單位和器具標準化。據史籍記載,我國最古度量衡標準,乃始於黃鐘之律,度本於黃鐘之長,量本於兼 鐘之龠,權衡本於黃鍾之重,故黃鐘之器為我國最古老之度量衡標準原器。秦始皇為了統一全國,首先在度量衡也必須達到統一的要求,當時採用商鞅所做的標準量 器,其標準量器的製作和檢定已相當精確,後人對其現存的量器的測試後,發現誤差在1 %以內。西漢律歷學家劉歆,創造出用積黍與黃鐘律管互相考校,定度量衡三個單位量標準的方法。
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西元年新莽銅嘉量,則是按 照劉歆原理設計製作的。器形為正圓柱體,兩側有耳。使度量衡三個單位量標準組合在同一器物上,製造工藝相當複雜。器壁正面有八十一字總銘,每個容量器上有 標明尺寸和容積的分銘。歷代數學家、律歷學家都以它為標准考校秦漢度量衡單位量值。
中 國歷代度量衡變遷雖然每個朝代其度量衡標準不一,但是每個朝代遂遵循其國家所制定的標準,姑且不論每個朝代的轉變乃是不同世界天國轉生結緣之說,但對標準 及規矩制定讓人們有法遵循,循規蹈矩,如所羅門說:「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公平的砝碼,為它所喜愛。」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一點一滴都有它的深刻內 涵。
四、古代量測技術
度量衡講究「規矩」及「標準」,也代表「量測」技術,而這些量測方法與技術都是為了符合 標準計量的準確性,包括長度、容量及重量等基本單位。而古代也發明許多計量測量原理和方法,在當時世界可是達到領先水平。長度測量最早用於水文測量、天文 測量,《尚書·舜典》記載「同律度量衡」,並任命垂擔任掌管百工的官職,垂的主要工作就是測量標準化的計量,到夏禹治水,使用規矩準繩為量測工具,對於禹治水量測山川之形及地勢、江河等有許多幫助,為現今的量測儀器奠定基礎。不過古人在許多技術上並不需要很多尺寸的量測,例如在敦煌石窟裡有很多很大的佛 像,甚至刻了很多各種很特殊的在佛經裡面的景觀,另外像巴黎的羅浮宮裡面展了很多過去西方人畫出來的耶穌的天國世界,這些等比例尺寸可是許要很多丈量工 具,且如何知道這些佛道神的莊嚴外表?原來人事實上是有第三隻眼睛,現在的解剖學家也都發現,在我們腦子裡面,事實上有個松果體這個結構,有著具足和眼睛 一樣的結構,我們可以推測當他在繪畫的時候,利用第三隻眼睛去觀察另外空間的事物,於是影像就在腦子裡面,這個觀察的量測技術,在某個層次上面,比起現在 科技是相當的先進。
關於容量的量測技術,從古遺物的青銅器、鐵器上也都可以發現那時容器已巧妙把度量衡三個單位尺寸、容量和重量,集合在一個標準器具上,例如戰國時代《考工記》中記述了齊國標準量器栗氏量的技術條件,包括冶煉青銅合金和鑄造的工藝要求也都符合現代科技水準。
關 於重量的量測技術,小型權衡器─木衡桿天平銅砝碼在楚國已被普遍使用,此外還有一種有等分刻度的銅衡桿,據研究是用作不等臂天平,通過調節所挂重物和砝碼 不同位置,根據槓桿原理可以計算出所稱物重。東漢時期桿秤的出現,將古人運用槓桿原理髮揚光大,而桿秤最明顯的特徵是把對重量的測量轉化成對相應權臂長度 的測量,隨著桿秤使用面的擴大和普及,技術上不斷改進,秤重的計量相對準確性也提高。
五、科技始終來自心性
中 國古代在度量衡計量方面的貢獻是卓越的,在測量方式的精度也非常仔細,且很早就把音律聯繫起來,以黃鐘律管定長,運用了自然界物理量作為定音的規律,遂使 度量衡有標準基量的依據,開啟了中國在物理、哲學、醫學及數學的進步。法國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專家阿利─莫羅,在他的權威論述中說:「採用光的波長作為長度 單位的問題,在紀元前2700年中國古代所制定的計量原器中早就有記載。」,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就曾經高度讚揚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可見當 時的科技發展確實是令現今科學研究人員所嘖嘖稱奇的。
然而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之所以會受到現代科學思想重視原因,我想不外乎現代科學引發的危 機現象,雖然在表層面上確實給人類帶來進步,讓人類享受到現代化科技的方便,可是無形中卻帶來許多精神與心靈的危機與空虛,在某方面反而導致另外問題產 生,像戰爭、社會問題、疾病、飢荒、天災人禍及環境污染問題等,有前瞻性的科學家也逐漸思考起現代科學本身所存在的問題,思索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重 視起精神與物質之間關係。如日本量子力學專家江本勝博士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證明透過帶有「善良、感謝、神聖」等的美好 訊息,會讓水結晶成美麗的圖形,也給目前實證科學開拓另一種思維方式。
中國古代科學之所以發達是因為他們研究方向直接就是針對人體、生命與宇宙之 間關係,且在心性上都有一定的道德規範,在「《四書》」中的《孟子》離婁篇,「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正說明魯班作為科技發明的人 物,二千多年來一直被工匠尊奉為「始祖」,並成為中國古建築業、工匠業、科技界的先驅者,他的創造發明不但在科學研究上不輸給現代科學家,而且做任何事情 都事事按照心性標準,不求名不求利,而打開在史前文明的許多例子中,消失的古文明中也都告戒我們無論科學如何發達與進步,如果人們的道德下滑,終究也會被 消毀滅盡的。
六、結論
二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經認識到,法是用以規範和衡量人們的行為的客觀的、公正的准 則,並因此把法比擬為度量衡,如「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而歷代君主在治理國家之時,必先統一度量衡,制定律法,以 保障人民安定的生活,但是無論法律健全或者統治者使用嚴刑律法,表面上雖然可讓人心生畏懼而不敢身陷囹囫,但實際上,有甚者仍鑽法律漏洞,治國者卻掌握法 律教條,實行專制來保護自己或政權的利益,大肆禁錮百姓思想,以致正義不能伸張,歷史上有太多當權者為鞏固自己政權而大肆以法律教條排斥種族、信仰團體。 例如羅馬帝國為迫害基督徒,利用諸多法律教條捕殺基督徒,耶穌也是在其所謂「公正」的審判被釘在十字架處死。
舊約聖經就警告人們:「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在尺、秤、升、斗上,也是一樣。」女媧持「規」,煉 石補天;伏羲持「矩」,畫八卦,通神明之德,將「規」「矩」二字的文化內涵傳給人類,而宇宙本有其制衡一切善與惡及好與壞之標準,無論度或量或衡都有其分 寸與拿捏。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也說明人應該自然而然符合宇宙的法理,故其行為準則也應該有其尺寸標準的,推而廣之,人類的道德倫理觀念遂孕育而 生,有了文化約束及道德的提升後,人們相信「善惡終有報」,於是時時做好事,恪守「仁義禮智信」為道德的規範,在真誠、善良及包容的前提下,科技的進步一定有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尚書》今注今釋,屈萬里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2, 頁11.
2. 量測資訊網,http://www.measuring.org.tw/
3. 大紀元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2004年11月
4.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http://www.nstm.gov.tw/
5. 《利末記》第十九章第三十五,六句。引用版本為聖經公會在香港印發之中文版《聖經》
- 關鍵字搜索:
- 由中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