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張之洞文革中遭暴屍荒野 失蹤遺骨今找到

 2007-06-22 21: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一九六六年秋,清末重臣張之洞在文革中被暴屍荒野,暴屍後遺骨不知何處;四十一年後,這位極具影響的歷史名人遺骨終於被找到。目前,張之洞遺骨暫存於南皮縣烈士陵園,待今年十月四日張之洞忌日重建墳墓時再行歸葬。

     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祖籍直隸(今河北)南皮縣雙廟村,是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其力圖外御強敵、內興改革,是清末著名的「能吏」,是洋務運動的首領之一,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在晚清政治史上居於中心位置。其在《勸學篇》中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教育思想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

  一九六六年農曆九月二十六日,張之洞被當時造反派暴屍荒野。據當時目擊者回憶,當年,紅衛兵和造反派帶著鐵鎬、鐵釺等工具,扛旗打鑼到達現場。墳土被挖光後,露出石灰和青磚砌成的四個磚套,磚套中間開一尺見方小窗口,磚套內為四口黑紅色棺。張之洞在第二口棺材裡,棺分兩層,空隙間填滿松香(防腐、防潮),搡簧木板上同樣寫著生卒年月和壽終七十三歲字樣。張之洞身材瘦小,神態如睡,面容安詳,三寸鬍鬚清晰可見,已經發黃。他一身朝服,頭戴官帽,右手下方有毛筆、硯臺、鼻煙壺各一。被抬出的張之洞屍體放在墳坑東面,屍體見風後,衣服隨即風化,布片飄得滿地都是。同葬的除王夫人的屍首完好外,石、唐二夫人已腐爛成屍骨。張之洞的墳塋被破壞後,幾具屍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數十天後遺骨不知去向。此後,張之洞遺骨到底在哪裡,一直是個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南皮縣提出建張公園,並在張之洞墓地重新建起了張之洞墓,但張之洞的遺骨卻難覓蹤跡。只得在張之洞原墓地北側,建空塚並刻碑勒石。一時間,各地景仰張之洞的人和海內外張氏後人,祭祀朝拜不斷。

  二00四年五月,南皮縣張之洞研究會成立;二00五年五月,張之洞書畫研究院成立;二00六年,張之洞在臺灣的族曾孫張法鳴南皮祭祖;當年十二月,張之洞展覽館建成——尋找張之洞遺骨的任務又提上議程,重擔落在張之洞研究會有關人員身上。二00七年三月,年屆七十的張之洞研究會會長邢家訓組織人員周密調研。

  今年春天,邢家訓萌生尋找張之洞遺骨的念頭,於是他騎車四處尋訪知情人,打聽張公遺骨具體葬在哪裡。幾經周折,終於打聽到當年收殮埋葬遺骨的是南關村村民張執信。張執信說,一九六六年秋,他和村民們去地裡分棉花柴,有膽小的婦女提出讓他把曝晒得異味扑鼻的張之洞遺骨弄走,他便冒著被批鬥的危險,和一位王姓老人把兩具屍骨拽到墳地的大坑裡,偷偷將張之洞屍體和西側一位夫人屍體用土掩埋起來。

  今年六月初,等張之洞墓地附近的小麥收割完畢,邢家訓等人雇來挖土機,來到現場,按照張執信所指的大概位置開始挖掘尋找。九日早晨,人們終於發現了兩具遺骨,遺骨並列而臥,頭北面上,男左女右,與張執信所說相吻合。為了驗證其真實性,張之洞研究會工作人員仔細測量了遺骨的身高、手指長度等。經查證文獻檔案,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又因張之洞墓至今附近方圓幾十米內沒有其他墳墓,研究會基本肯定是張之洞遺骨。張氏族人張厚謙親自動手敬骨,縣民政局訂做了棺木。目前,張之洞和夫人遺骨被護送安置在烈士陵園,待進一步科學鑑定後,祭奠重葬。

  邢家訓興奮地說,許久以來夢裡都被張公遺骨的事情縈繞,這次終於可以告白天下了。「張之洞研究會在張之洞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今後將進一步擴大張之洞的影響,打造地域文化名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