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年之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節日,但在所有節日之中,大概沒有任何一個節日,是像中秋節這般詩情畫意了。中秋節又稱為「月節」,因為八月十五正是秋季的中間日子,俗稱「八月半」,在這一天晚上的月亮比任何時節的月亮,都要來的皎潔圓亮。
所謂「月到中秋分外明」,就是歌頌八月半特別動人的美景。什麼時候開始有中秋節的呢?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還找不到答案。但是學者推斷,應該與民間兩種習俗有關。
第一種說法是,我國是農業國家,農事和季節有很大的關係。古人在春季播種的時候,就祭拜土地神祈求豐收,叫做「春祈」。秋季收成的時候也不忘祭拜土地神,報告豐收,答謝神祇護佑,叫做「秋報」。由於農曆八月十五正是稻子成熟的季節,因此有人認為中秋節很可能就是源於「秋報」的遺俗。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中秋節是源於古代祭月之風。以天文學來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這個時候,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剛好平分,月亮在黃昏時就開始露臉,雲淡風輕,秋高氣爽,最適宜賞月,所以把這一天定為祭月的日子,後來就逐漸形成了中秋節。
中國最早有關月球的神話,出現於春秋時代,「楚辭」中說,月亮裡有只玉兔,後來民間傳說,更說玉兔日夜不停的為神仙□仙藥,所謂仙藥,就是長生不死之藥。直到近代,很多地方在過中秋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還供只「兔兒爺」。
其次便是漢朝「淮南子」所提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唐人小說中所敘述的仙人吳剛在月宮伐桂樹,以及唐明皇游月宮,也是膾炙人口的傳奇。尤其是唐明皇不但游月宮,還將在月宮所聆聽的動人音韻暗暗的記起來,回到宮中後,立刻命令樂官,依照他所記的曲調,編成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更替月亮添加許多□妮風光。再加上唐明皇夢遊月宮,本來是思念楊貴妃,難怪加深人們嚮往月亮的神秘,以及對月亮發出愛情頌讚的心情。
一般來說,我國民間以天上月圓定為佳節,實在是有團圓的民俗基礎。正如朱敦儒所說:「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中秋節不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對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嚮往,更配合種種節俗活動,成為一個充滿歡樂與詩趣的歲時節序。
同時,由於中國人從天上的月圓,來象徵人間團圓美好的事物,因此中秋節又稱為「人節」。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在這一天也都應該闔家團圓,所以又叫「團圓節」。
就連中秋節的應景食品月餅,也是取團圓之義,用以象徵團圓的皓月,反映出中國人嚮往人生圓滿無缺的意境。月餅的歷史很短,起源於宋朝末年,盛行於明清兩代,只有七、八百年左右。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更是鼓勵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應該加倍努力追求光明的前途,宏發生命光輝的用意了。
一般說來,中秋節團圓拜月的情形各地都十分相彷,也有趁家人團聚之便,順便祭祖的。民間拜月沒有特殊儀式,僅僅只是焚香遙拜,並且陳列瓜果月餅作為供品,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中國人相信婦女屬「陰」,所以拜月都是由婦女來進行,男性並不參與,所謂「男不拜月」就是這個意思。
拜月完畢之後,焚紙撤供,再設果酒餚饌於庭,家人團坐飲酒賞月,閒話家常,該是何等輕鬆愉快的事啊。基本上,月亮在中國古代向來被稱為「太陰」,又稱為「夜明」,祭月原本也算是相當嚴肅誠敬的祀典,只是演變到後來,卻逐漸變成賞月重於祭月,歡娛代替了嚴肅。
同時,更由於中秋節極能激發人們種種浪漫的聯想, 從古至今,始終是一個廣受國人喜愛的節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所謂「月到中秋分外明」,就是歌頌八月半特別動人的美景。什麼時候開始有中秋節的呢?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還找不到答案。但是學者推斷,應該與民間兩種習俗有關。
第一種說法是,我國是農業國家,農事和季節有很大的關係。古人在春季播種的時候,就祭拜土地神祈求豐收,叫做「春祈」。秋季收成的時候也不忘祭拜土地神,報告豐收,答謝神祇護佑,叫做「秋報」。由於農曆八月十五正是稻子成熟的季節,因此有人認為中秋節很可能就是源於「秋報」的遺俗。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中秋節是源於古代祭月之風。以天文學來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這個時候,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剛好平分,月亮在黃昏時就開始露臉,雲淡風輕,秋高氣爽,最適宜賞月,所以把這一天定為祭月的日子,後來就逐漸形成了中秋節。
中國最早有關月球的神話,出現於春秋時代,「楚辭」中說,月亮裡有只玉兔,後來民間傳說,更說玉兔日夜不停的為神仙□仙藥,所謂仙藥,就是長生不死之藥。直到近代,很多地方在過中秋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還供只「兔兒爺」。
其次便是漢朝「淮南子」所提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唐人小說中所敘述的仙人吳剛在月宮伐桂樹,以及唐明皇游月宮,也是膾炙人口的傳奇。尤其是唐明皇不但游月宮,還將在月宮所聆聽的動人音韻暗暗的記起來,回到宮中後,立刻命令樂官,依照他所記的曲調,編成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更替月亮添加許多□妮風光。再加上唐明皇夢遊月宮,本來是思念楊貴妃,難怪加深人們嚮往月亮的神秘,以及對月亮發出愛情頌讚的心情。
一般來說,我國民間以天上月圓定為佳節,實在是有團圓的民俗基礎。正如朱敦儒所說:「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中秋節不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對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嚮往,更配合種種節俗活動,成為一個充滿歡樂與詩趣的歲時節序。
同時,由於中國人從天上的月圓,來象徵人間團圓美好的事物,因此中秋節又稱為「人節」。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在這一天也都應該闔家團圓,所以又叫「團圓節」。
就連中秋節的應景食品月餅,也是取團圓之義,用以象徵團圓的皓月,反映出中國人嚮往人生圓滿無缺的意境。月餅的歷史很短,起源於宋朝末年,盛行於明清兩代,只有七、八百年左右。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更是鼓勵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應該加倍努力追求光明的前途,宏發生命光輝的用意了。
一般說來,中秋節團圓拜月的情形各地都十分相彷,也有趁家人團聚之便,順便祭祖的。民間拜月沒有特殊儀式,僅僅只是焚香遙拜,並且陳列瓜果月餅作為供品,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中國人相信婦女屬「陰」,所以拜月都是由婦女來進行,男性並不參與,所謂「男不拜月」就是這個意思。
拜月完畢之後,焚紙撤供,再設果酒餚饌於庭,家人團坐飲酒賞月,閒話家常,該是何等輕鬆愉快的事啊。基本上,月亮在中國古代向來被稱為「太陰」,又稱為「夜明」,祭月原本也算是相當嚴肅誠敬的祀典,只是演變到後來,卻逐漸變成賞月重於祭月,歡娛代替了嚴肅。
同時,更由於中秋節極能激發人們種種浪漫的聯想, 從古至今,始終是一個廣受國人喜愛的節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節慶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