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朝鮮族舞蹈(二):長鼓舞

 2008-02-03 21:1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長鼓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歷史上,長鼓又以"腰鼓"、"細腰鼓"、"杖鼓"等名稱載入史書。《樂學軌範》記載:"文獻通考雲,羯鼓、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細腹,宋蕭史所謂細腰鼓是也,右擊以杖,左拍以手,後世謂之杖鼓。"據考證,長鼓源於印度的細腰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細腰鼓傳入中國,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畫中,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此後,長鼓又傳入朝鮮。《韓國古代音樂史》中記載:"在吉林集安高句麗第四、第十七號古墓壁畫中已經有類似長鼓的樂器,所以,杖鼓可能在高句麗時期已經被使用。"目前有確切證明的是在新羅時代遺址畫面上發現了腰鼓畫面。
以"杖鼓"之名首次出現在文獻中的是在《高麗史.食貨志》中,內有"文宗三十年(1076年)宮中有杖鼓業師。"可見,長鼓傳入朝鮮後,首先被應用於宮廷舞蹈中。有學者認為,長鼓舞在唐朝十分流行,並在高麗王朝初期傳入。雖然早期的朝鮮也有類似的舞蹈,但一直沒有被載入文獻中;在唐朝長鼓舞傳入後,朝鮮藝人將其稱為"新長鼓",並跨在身上,邊擊邊舞。

也有學者認為,長鼓舞是由農樂舞中的長鼓演戲演化而來的,大概在20世紀初才形成獨立的長鼓舞。長鼓演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長鼓演戲者入場;第二部分是擊鼓表演,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持棒,擊出各種鼓點,速度由快到慢,鼓點由簡單到繁瑣,同時,舞者自由的來回跑動;第三部分是圈功藝術,舞者的表演類似雜技。後來的長鼓舞大概主要來自長鼓演戲中第二部分的擊鼓表演。

早期的長鼓演戲中的長鼓舞以男性獨舞為主,後來逐漸出現了男、女長鼓舞、雙人長鼓舞及長鼓群舞等多種形式,有時多則上千人表演。

通常,長鼓舞中的長鼓為兩面鼓,兩端鼓面分別為高、低不同,舞者兩手同時擊打出各種不同節奏的鼓點。現代長鼓舞還有兩種擊打法:一種是舞者用鼓鞭(一尺許細長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圓粗,長約尺許的木槌)擊打,舞蹈開始先用鼓鞭按慢拍子擊打,鼓槌插在長鼓上,等到高潮時,再抽出鼓槌擊打。一種是只用鼓鞭不用鼓槌擊打。想像一下,在鏗鏘的鼓點中,舞者傳達的該是怎樣歡娛的心情!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