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了半天的機構改革為何有此結果,不是政治原因,不關經濟大局,主要是"每個部長都支持改革,都支持改革別的部"。相關人士透露,"過去兩個月,他們吵翻了天,都在搞力保"。說穿了,就是難跨越"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化"的關。
昨天,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向人大會議提交改革方案說明後,雖然出席會議的二千九百多人大代表、旁聽的二千多政協委員報以"禮貌"的掌聲,但代表、委員及會外的專家學者,有人表示難以理解,有人說出人意料,更多的是大失所望。
有人難以理解,主要是之前對這次改革寄予太大的希望;不論是討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還是中共十七大定位中,專家學者的建議方案,以及社會議論,都給這次改革定位太高,希望成為中共政治改革的先聲,能由此奠定中共政府為"服務型"政府,都落空了。
有人出人意料,是因為中共十七大以來,多次就機構改革討論諮詢,改革方案有將國務院部門減少為廿四個、廿一個、十八個等,但最後的方案,居然是由廿八部門變成廿七個,幾乎沒有變動。
十年前中共總理朱鎔基的機構改革,把國務院四十個部委大幅裁併為廿九個,氣魄之大,沒有人不佩服朱鎔基。相較於這次機構改革的結果,令人失望。
有人失望,是因為該改的沒改,可動可不動的卻變動,尤其是"大文化部"的胎死腹中。所以是這種結果,主要來自文化界本身,有不少官員不願合併,多方遊說、抵制。
這次改革方案本應一鼓作氣,出師不順,何以為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部長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