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夢溪筆談 鹽井的問題(圖)

 2008-05-19 18: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煮鹽

"權智門"的內容中,大多是描述著一些機智應變的故事,有軍伍對陣機巧和工程的難題解決等等。沈括在將二百二十四條收入"權智門"中:

陵州鹽井,深五百餘尺,皆石也。上下甚寬廣,獨中間稍狹,謂之杖鼓腰。舊自井底用柏木為干,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綆而下,方能至水。井側設大車絞之。歲久,井干摧敗,屢欲新之,而井中陰氣襲人,入者輒死,無緣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則陰氣隨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復止。後有人以一木盤,滿中貯水,盤底為小竅,釃水一如雨點,設於井上,謂之雨盤,令水下終日不絕,如此數月,井干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舊。

滷水井

陵州地區的鹽井深入地下有五百多尺,是利用絞盤的轉動汲取出地下的滷水來製成"井鹽",而鹽井使用經年後,支撐鹽井結構的木干會逐漸腐朽,需要工程人員進入井中更新木干,才能延長鹽井的使用壽命;但是井中瀰漫著陰氣,下到鹽井的人員多因而死亡,無法完成更新木干的工作。只有在下雨的時候,陰氣隨著雨水而落到井底,才能進入井內施工。後來有人在木盆上鑿幾個小洞;木盆裝水之後,從小洞漏下,模仿出下雨一樣的效果,而持續數個月之後,井中的陰氣就能散去,工程人員即可下到井中將木干全部更新。

煤礦通風圖

依照李約瑟(Joseph Needham)的考據,中國內陸的四川盆地地下蘊藏有大量的天然鹽水及天然氣,漢朝初年(約公元前二百年)就陸續發展出鑽探的技術,取出地下的鹽水,以解決內陸地區對鹽的需求。而地下天然氣的開發,則是用來作為蒸煮、提煉井鹽的燃料。鑽探的鑽具與螺旋錐是用鋼鐵製造而成的,由數個人站在鑽採架上上下跳動,使其對鑽採架產生向下的壓力,另一組人則同時拉扯繩索來轉動鑽頭,使鑽頭以旋轉的方式向地下鑽入,其深可達到二千英尺。李約瑟更進一步地認為公元一一二六年裡爾地區(Lillers)所鑽的第一口自流井和美國早期在西南諸州的首批石油井都是沿用上述的中國古法發展出來的。而李約瑟在《大滴定》"中國科學對世界的影響"一文中,認為中國除了有三大發明之外,另外尚有多項技術領先於西方,其後經由輾轉傳至西方,對西方文明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而四川鹽井的鑽探技術,也被他認為是由中國輸往西方的一項技術。不過,對於如何去探測、尋找地下鹽水及天然氣,李約瑟並沒有再做過相關討論。

沈括在這個條目所提到的"陰氣",是瀰漫在鹽井之中,而進入井中的人會因吸入"陰氣"而造成死亡。《勞工安全衛生簡訊》提到:"在密閉、通風不良的空間中(如井坑、污水池、地下室、槽等場所),空氣中會充滿硫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與可燃性氣體(如甲烷)等成分,一般通稱為"沼氣";無色無味,會對進入其場所的人員形成嚴重傷害。"參考了以上的文字,或許我們可以判斷:沈括在文中所提到的"陰氣",應該就是現在所稱的"沼氣"了。而傅大為先生在曾觀察到《酉陽雜徂》卷十一、"廣知篇"(445條)記載有:"《隱訣》言太清外術:...凡塚井間氣,秋夏中之殺人。先以雞毛投之,毛直下,無毒;迴旋而下,不可犯,當以醋數斗澆之,方可入矣。" 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到唐代對"沼氣"已有類似的觀察記錄;而"鹽井"這個條目,或許也可以當作中國早期觀察到沼氣的另一個參考文獻。當時的宋人雖然不清楚 "陰氣"的主要成分,卻也觀察到雨水對"陰氣"具有沖淡、溶解的效果,進而運用雨水的效果想出解決的方法,除去"陰氣"而達成進入鹽井更換木干的目標。





来源:歷史文化館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