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昭君怨的補充

 2008-06-01 15:4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要應付不斷的邊患,但「和親」方式絕非是上上之策,因為這種妥協方式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奏效,主動權仍操之於他人,多半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

此所以陸游有詩:「自古和親非長策。」清人詠史詩甚至有:「誰獻和親策,千秋污簡編。」因此,昭君出塞是一幕悲劇,絕非是漢人之光榮。它一方面顯示和親政策之不當,是因循苟安的作法,將來可能仍有後患。

另一方面它暴露出當時宮廷政治的腐敗。歐陽修有詩:「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上述文章中亦有提及。

中國正史上,詠明妃昭君的詩詞數以千計,佳作不少。但是為了保持中國文人溫文儒雅、哀而不傷的面貌,多半是吟詠昭君的守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操守,或者是吟詠奸臣畫師之可惡,或者是吟詠胡地生活之困苦,以及吟詠昭君對故國鄉土之眷戀,如姜夔詞中就有:「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反倒是中國民間的文人,比較質樸真實些。在章回小說的楔子詩詞中,有胡曾先生的兩首詠史詩,筆者認為最能深刻地道出明妃出塞時真實的心境於萬一。

因為依常理而言,明妃不可能完全絲毫沒有憤懣的心情,原詩如下:

明妃遠嫁泣西風,玉筋雙垂漢帝宮;何以將軍封萬戶,卻教紅粉去和戎。

揮淚啼紅別漢京,天驕含笑倚長城;旁人莫訝腰肢瘦,猶勝驃騎十萬兵。



来源:世界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