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民情不同。
在漢城奧運前半年,南韓就山雨欲來風滿樓,各種民主力量空前大集結,大匯合,大團結,目標是要利用辦奧運的機會,迫使全斗煥政府修改憲法,放棄獨裁統治。當時的抗議規模之大,如按人口比例的話,遠超過中國的八九民運。據統計,不僅有一千萬人的聯名信(當時韓國人口四千萬),在三週之內,就在全國舉行了2100場示威遊行,參加人數多達800萬,佔人口的五分之一。
面對如此民情沸騰,全斗煥政府強調:韓國獲得舉辦奧運的機會不容易,全國人民要珍惜,要保持一個穩定的局面,確保奧運成功舉辦,為國爭光。全斗煥當時的想法和今天的胡錦濤是一樣的,都是穩定壓倒一切,奧運壓倒一切,提高國家形象最重要。但韓國人民,尤其是反對派領導人的想法,和中國人不一樣。當時的反對派主要領袖、後來做了第一任文人總統的金泳三,絕對不接受全斗煥為了奧運"政治休兵"的呼籲。正相反,他們恰恰要利用奧運會的機會,全力抗爭,迫使政府政治改革。他們不怕被說成是破壞奧運,而且韓國的老百姓,也不認為街頭的抗議是破壞奧運,反而認為,只有政治改革,才能辦好奧運,才能真正提升韓國的國際形象。所以有人評論說,韓國奧運會的成功,不是人民配合政府的成功,也不是所謂政府和人民團結在一起的成功, 而是人民迫使政府政治改革的成功,是民意的勝利,民主的成功!
而在中國,不要說奧運之前半年,即使現在奧運都已經開幕了,也看不出任何民間力量或組織要借奧運來逼迫政府改革的強大呼聲;反而是全國上下一致熱烈擁護政府舉辦聲勢浩大的"強國"奧運會。民眾認為的"強國",事實上是強共產黨的獨裁統治。中國有異議聲音,但很小、也比較零星,實際上是發不出聲音。不要說中國國內,即使生活在自由世界的海外華人,都是一片支持共產政府辦奧運,"強國"好像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最高目標;在他們眼裡,"個人權利"的地位,哪裡能跟"國家強大"相比。在這種心態下,這次的北京奧運,強化中共獨裁統治的效果,要遠大於促使民主化的效果。一位在中國留學的澳洲華裔青年撰文說,"北京奧運看來更多的含義似乎只是中國人自己走到一起,向全球大張旗鼓地顯示:為什麼中國如此偉大而強壯。"
一百年了,中國人追求的夢仍然是"強國"。而只有強國,才是最能讓中國人激動和瘋狂的興奮劑。真不知道中國人的可憐還要持續多久?也許中國人太多,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太渺小?渺小到只要"國"強大,"我"就可以沒有?
第二,光州和美國的雙重壓力。
面對韓國的民情激盪的局面,國際奧委會也擔心,如局勢繼續動盪,就得考慮改地方辦奧運。外國對奧運的投資商,也非常焦急。而全斗煥政府更是憂心如焚,不知怎麼辦。因為如果不採取果斷措施,任憑這個局面繼續下去,那麼奧運會就真可能開不成了。那麼這個"果斷措施"是什麼,是鎮壓,還是讓步?這是一個兩難選擇:因為讓步吧,他們的獨裁統治就可能因此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而垮臺。如果鎮壓,那也將有嚴重的後果。1980年的光州鎮壓事件,已經成為全斗煥的重大政治包袱,現在這不是一個城市,也不僅僅是首都,而是整個韓國都出現抗議遊行,如果鎮壓,那後果得比光州大多少倍。而且鎮壓之後,在國際抗議下,奧運會是不是能開成,更是難說,同時還可能會因此遭到西方經濟制裁。
另外還有一個美國的壓力問題。朝鮮戰爭之後,韓國一分為二,但南韓一直受到平壤共產政權的威脅,是美國一直在提供軍事保護。在南韓舉辦奧運會之前,美國國會看到了全斗煥可能鎮壓的局面,所以參眾兩院立即通過了支持韓國人民要求民主的議案,而且是高票、沒有任何異議地通過(眾議院415票對0票,參議院74對0票)。這等於公開向全斗煥政權發出信號,美國不僅反對鎮壓,更明確支持韓國人民的民主要求。
面對這種情形,在後來做了總統的盧泰愚建議下,全斗煥在總統府接見了反對派領導人金泳三,談了幾個小時。金泳三跟全斗煥分析了韓國的局勢,認為在目前的獨裁統治下辦奧運會,就等於是三六年的納粹德國奧運會翻版,只有在全面政治改革下,才會有一個全國人民支持的和平的奧運會。金泳三後來說,他從總統府出來之後,感覺他的話全斗煥好像聽進去了。
隨後全斗煥做出決定,不是鎮壓,而是讓步,同意修改了憲法,並把新憲法交給全民公決,結果93%的公民投了贊成票。這部憲法規定,總統由人民直選產生,任期五年不得連任;同時規定總統不得解散國會,不得宣布戒嚴統治,要釋放政治犯,開放新聞和言論自由。這些條款一確定,就等於宣布了獨裁統治的結束。因此韓國知名的評論家金容沃說,八八年奧運會,成為韓國獨裁者給自己套上的一個枷鎖,它對韓國走向民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而在中國,雖然也有鎮壓程度超過光州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但共產黨總結的教訓是,要把任何異議的聲音都消滅在萌芽狀態;對鎮壓更不手軟,更殘暴。同時也沒有南韓那種需要美國軍事保護、不能完全得罪美國、美國國會的態度會有相當的施壓效果的背景。而且美國今天不僅沒有施壓(中國民眾沒要求,美國國會怎麼幫?),美國總統還親自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於是這場奧運不僅不能推動政治改革,反而成為強化專制的契機。
第三,領導人的因素。
在漢城奧運的最後刻,全斗煥能夠臨門一腳,踢的不是軍事鎮壓的球,而是踢向讓步和開放。全斗煥為什麼會這麼做?他雖然是軍人出身,並一直實行軍事強人統治,但他畢竟不是共產黨人。共產黨是把自己的獨裁看做最最重要的事情,任何事情和它自己的統治發生衝突,都必須把保住自己的統治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全斗煥就因為不是共產黨,所以不一樣。比如在繼任總統盧泰愚宣布修改憲法的前一天,全斗煥曾對他的一位副手說,成功舉辦奧運會比繼續掌權更重要。也就是說,他寧可失去權力,也要保住韓國辦奧運、向世界展示韓國的機會。在這一點上,中共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們的水平,都遠遠低於全斗煥。中國這場奧運,共產黨非常清楚是能夠鞏固他們的統治的,如果有任何的跡象證明這個奧運會動搖中共的統治,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的統治而取消奧運。
南韓成功地辦了奧運之後,政治氣氛空前寬鬆,經濟也開始起飛。當時韓國舉辦奧運會,全球去了一萬五千名記者,比各國運動員總數還多,向世界密集報導了韓國,對世界瞭解韓國,提升韓國的國際形象,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韓國通過辦奧運,也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但是,韓國的經濟騰飛,尤其民主,都不是辦一場奧運會帶來的,而是韓國人民抓住政府辦奧運會這樣一個機會,通過大規模遊行示威抗議,迫使政府修改了憲法,確定了一人一票的民選制度,從而結束了獨裁統治帶來的。
如果韓國沒有政治改革,即使是舉辦了八八年奧運會,今天韓國在國際上的民主地位,經濟地位,都完全不會是這樣。蘇聯在八零年舉辦過奧運會,但蘇聯沒有政治變化,國際形象沒有提升,人權更無改善,更別說民主了。
第四,經濟條件不同。
在土地面積和人口上,南韓實在無法和中國比。中國的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南韓只有9萬9千平方公里,是中國的97分之一。韓國人口4800萬,是中國的28分之一。南韓的面積和人口,都是河南省的一半。可這樣一個韓國,它的經濟規模卻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在全球200個國家中,佔第13位。目前它的人均收入是中國人的十倍!
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曾提出"民主浪潮第三波"的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到了一千到三千美元之間,就進入了民主第三波的政治過渡帶。目前中國的人均收入才剛剛擦邊,經濟上還沒走到那個風起雲湧要呼喚民主的地步。
韓國人在舉行大規模遊行抗議的1987年(漢城奧運前一年),人均收入已達到5,275美元。臺灣也是這樣,1987年蔣經國在反對派運動的壓力下決定解除黨禁報禁時,臺灣的人均收入已達3,049美元。今天,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字,中國人均收入大約是1,800美元。雖然已進入亨廷頓說的一千到三千美元的中間地帶,但是中國的確很大,極度貧窮的地方還太多。這個人均1,800美元的數字如果是真實的,也是靠城市很多暴富平均過來的,並不能代表中國人均的富裕程度,也沒有一個堅實的中產階級階層。而南韓和臺灣,都沒有那麼廣大的極端貧窮的地區,所以它們那個人均收入是有普遍意義的。
很顯然,這次奧運不可能成為任何政治改革的契機。其強化中共政權的作用已經毫無疑問。人們只有寄望這次奧運能夠對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期待下一波民主浪潮的到來。
2008年8月8日於美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曹長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