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思考投資的要義,往往過度偏重某一個面向,例如臺灣股市多數人往往倚重技術面、量價關係,欲探知未來交易面的風向球,做出決策判斷。然而,過度偏重特定的工具,猶如"只看到線段",見樹不見林,往往會忽略了那"更大的整體"。
許多人都曾向我或我的同仁,提出對於投資上的疑問,這些問題,歸納起來,許多是殊途同歸的:"我應該如何看待投資?如何增加自己對於企業價值的鑒識力?"
投資的價值,追根究底,在於提供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更多的支持力量。若只是著眼於金融市場的交易層面,這樣的熱絡情景,實際上並沒有創造經濟價值的實質生產。
對於價值導向的投資者而言,更為核心的任務是找到具有永續價值、值得長期持有的企業。透過長期投資,得以共存共榮地、分享企業所創造的各種價值。
■投資必須是嚴謹的科學
為的達成這項目的,投資必須是嚴謹的科學 ── 為了找出值得你長期持有的企業,你需要擁有對於企業的鑒識能力、對於企業價值的強烈穿透力。儘管有人推崇巴菲特所稱"5分鐘就能決定要不要投資一家企業",而將精力用於找到簡單的衡量數值,以期"一眼看穿"投資價值......儘管可能有其道理、卻也可能是一種過度簡化的作法。當市場上一有風吹草動,你將很難堅守陣地、不為所動。
企業價值的穿透力,由何而來?
來自於對於企業管理、策略、價值研究的深層理解。巴菲特曾說到,他長年有閱讀企業年報的習慣,最主要是要瞭解企業的未來發展策略,反而不是將重點放在財務報表上。投資者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可以透過《哈佛商業評論》的重要學說、彼得.杜拉克、麥可.波特...等人的思想,加深自己對於企業在產業競合關係中的利基以及優劣勢的理解,才能在質化研究中,做得更深。
而在價值研究方面,則可以透過"原典學習"來深化:巴菲特親撰的股東信,每一次的閱讀,都能讓有不同歷練的你,獲得新的啟發。你會從中明白,何以價值導向的投資者,會認為"效率市場"的學說有其限制;何以景氣的預測,對於投資的影響微乎其微。
而透過巴菲特之師-葛拉漢的著作,你可以更瞭解巴菲特思想的啟蒙原點,儘管裡面有許多思想已經過時(例如,葛拉漢所認為的最明確的價值估算,是來自於企業的"有形資產",如果股價高過其有形資產,就太貴了...此說對應21世紀的知識經濟,已不再適用)然而,透過思想的交互辯證,卻也能讓自己對於價值研究的思維,緊密紮實。
■投資,也是優雅的藝術
投資,也是優雅的藝術 ── 每一個投資者,往往順應著自己的價值觀、天性,發展出最舒適的投資取向。
在過去,有基金經理人欲以研讀巴菲特十年之功、加上數年實務管理經驗,完全復刻巴菲特的法則和投資組合,卻慘遭滑鐵盧。經檢討才發現,許多企業發展的時空背景,早已大不相同,進場取得的投資成本亦不復當年之低。100%的複製,壓抑了自身智慧的充分開展,結果自然不盡理想。
巴菲特曾在一場紀念其師葛拉漢著作《證券分析》出版50週年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說。他談到,他在長年的觀察和研究後發現,與他一樣、秉持相同的價值導向的投資者,實際投資標的差別往往極大:有些專挑產業的巨擘,有些則喜愛名不經傳的小公司,有些則愛大型企業......青菜蘿蔔,各有人愛,儘管一樣秉持價值導向,但在投資組合上重疊的可能性卻微乎其微。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於企業價值的"審美觀",各有不同所致,這是藝術的層次。在自己的智慧與價值觀、專業判斷充分融合的情況下,就能產生綜效,和傲人成果。
投資,也是心性的藝術。不似賭博,輸贏不是一翻兩瞪眼(甚至留得青山在,無所謂輸贏)許多成果,往往未能當下立判,需要時間的等待、甚至需要長期累積。尤其是價值導向的長期投資,在等待"魔島浮升"的黎明之前,會有無數市場的波動襲來,摧毀原本堅定的判斷,甚至產生自我懷疑。這種歷練,對每一位投資者來說,都是必經的歷練。一旦修煉成功,將會內化、焠煉出自我獨特的投資美學。
當你充分在投資之途中,運用嚴謹的科學研究,不斷鑽研,穿透企業的內在價值;也能找出自己真正喜愛的投資取向和價值觀,兩者充分整合,發揮極致,對於企業整體價值的穿透力,將會大幅提升,眼界不同了,新的境界就將展開,一如太極之初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投資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