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篇文章還在網上,並沒有和財經時報的命運一樣,被停刊。伴隨著這篇文章的還有中國農業銀行針對《財經時報》的失實報導所發表嚴正聲明,針對《財經時報》的報導進行了逐條的反駁。《財經時報》的停刊應該是新聞出版總署管的事,不過並沒有看到新聞出版總署關於停刊這方面的信息,照理說,應該在這個時候發個類似通報批評的的文件,起碼也能起到警示教育的其他媒體的目的,不過到現在還沒有看到,或許"悄悄的"下達或許口頭下達。
既然沒有看到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信息,那麼《財經時報》被停刊這則新聞看上去就有點假,因為當目前為止,只有中國農業銀行和財經時報兩方面的信息,我們不能確定事實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是一篇關於中國農行的報導,如果只是農行站出來說,這篇報導不符合事實的話,就開始定罪《財經時報》報導失實的話,這顯然對財經時報是不公平的,這樣以後誰都可以否定媒體的報導,誰都要懷疑媒體報導的公正性,客觀性,真實性。
這件事雖小就反映出了,我國的媒體****監督所面臨的困境,一個報導不實就停刊,至於為什麼失實,在哪些方面失實,都沒有明確的第三方的交代。而且這件事後,沒有任何媒體出來說話,哪怕是譴責財經時報的媒體都沒有,更談不上站出來來辯駁一下是非了。都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是這件事情實在不值得關注,還是用沉默來證實什麼?
"媒體不得異地監督","新聞採訪需履行正規採訪手續","重大、敏感新聞稿件刊登前需與被報導方進一步核實、交換意見",這幾條規則看上去就像是讓媒體帶上腳鐐跳舞,而且還把媒體放在燃燒的炭火上。每一個有點知名度的報紙電視節目都說過,他們的很多稿件、錄製的節目不能播出,據說焦點訪談以前的播出率都不到50%。可見這些報導都在和被報導方進行核實的時候,被核實掉了,被和諧了。
忽然想起,如果當年美國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在得到水門事件的內幕消息後,也拿著這些消息去和共和黨、尼克松核實的話,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樣的。
下面是導致《財經時報》被停刊的報導原文(編者)
農行常德分行46億元巨額不良資產剝離真相
財經時報2008年,農行常德分行又一次向長城長沙辦剝離46.21億元的不良資產,目前農總行正在對此事件做詳細徹查。
這次剝離的不良資產是2004年、2005年兩個會計年度的不良資產,相比上次多了一個會計年度,涉及的金額較大。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農行常德分行雖然是二級分行,但當時農總行沒有把貸款審批權回收,二級分行行長一年的貸款審批額度有十多個億,那兩年發放的貸款中有部分無法收回,便採用慣用的方式將這部分經營損失以正常的呆賬剝離;二是這46.21億元不良資產並不完全是常德分行的,為達到多剝快剝的目的,這其中有部分不良資產是從湖南的其他二級分行劃轉過來的。
農行常德分行為了將經營損失轉作不良資產順利剝離給長城長沙辦,便通過私刻公章、複印公章,並採用刀刮裁剪套改等方式偽造國家公文,"炮製"了一系列資產管理公司核銷剝離所需要的工商、法院、公安局、會計事務所等文件,再借劃轉之機,製造順利剝離不良資產的假象。
實際上,農行常德分行剝離的不良資產主要由損失類和呆滯類兩部分構成。按照農總行的相關政策,在不良資產未剝離前,有兩種途徑可以處理,一是排隊等核銷,但所需時間很長;二是要全額計入損失,這樣銀行會背上沈重的債務負擔,且賬面會很難看,只有剝離給資產管理公司是最可行的方法。
而長城長沙辦收購農行常德分行不良資產的成本非常低,損失類的對價是1%、呆滯類對價是30%。例如,一個500萬元的損失類資產包,資產管理公司支付5萬元的對價就可以取得所有權,隨後銀行又以高出成本價1至2倍的價格將資產包買回。
這樣做的好處是,資產管理公司不用費盡周折拍賣,便可以很"輕鬆"地獲得翻倍的收益,而農行常德分行將資產包回購後,就掌握了對資產包的處置權,可以不再受任何政策限制地將資產進行重新分類,對於有經營能力的企業,銀行會向他們繼續催收貸款,而確認不能收回的貸款則按呆賬進行再次核銷。農總行已經便派出了專項檢查小組進駐到農行常德分行。與此同時,農總行還開始對今年剝離的不良資產進行抽查,目前還發現農行連雲港(5.12,-0.08,-1.54%,吧) 分行也存在同樣的違規問題。
有業內人士認為,農行即將剝離的8179.73億元不良資產,或許將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特別是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最後一塊大蛋糕,在這過程中要避免發生違規操作,農行亟需進一步完善內部管控機制。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財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