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火柴別名 取燈兒

 2008-10-06 15: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火柴,也叫"自來火",俗稱"洋火"。十九世紀,西方的"安全火柴"傳入中國,因是舶來品,被冠以"洋"字,是當時皇宮裡的珍貴貢品。"道光年間,英夷所貢雜物中有自來火者,長僅盈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嘆為鬼物"(清代孫玉璋《異聞瑣錄》)。

李鏡儂《說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洋人削木如燭骨木,長約寸許,搗硝磺為末塗其上,磨之爆燃作響而火自發,名‘自來火'。"記載中提及的"自來火",就是現在人們常見的火柴。

其實早在北周時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火柴。"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業"(元代陶宋儀《輟耕錄》),南北朝時,北周聯陳滅掉北齊,北齊的后妃無以為生,便以製作火柴為業。據考證,"發燭"是火柴最早的稱呼,含引燃蠟燭之意。

北宋初年,陶谷在《清異錄》中記載了民間製作火柴的方法,"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引光奴"也是火柴的別名,意思是引來光明的工具。

明清時代,火柴叫"取燈兒"。"京師有市取燈者,其名甚雅。以芝麻秸削為細枝,塗硫磺於頂,遇火即燃,用以引燭"(福格《聽雨叢談.取燈》)。

大約在明代初年,以製造、販賣取燈為業的人越來越多,並逐漸聚集在一起,現在北京的取燈胡同就是當年取燈作坊和手工業者、批發商聚集的地方。明清小說中也多有"取燈兒"一詞出現,明代馮夢龍所著《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有"忘帶個取燈兒去了"一語。如今華北不少地區還這樣稱呼火柴。

杭州人稱火柴為"淬兒","杭州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其銳,名曰‘淬兒'"(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清代高士奇《天祿識余》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餘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本片頂分許,名曰條燭,又曰淬兒,用於發火。"從火柴的別稱可以看出,中國才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柴的國家。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