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就記述了該樂舞的由來。詩歌寫道:
七德舞,七德歌,
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
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
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剪須燒藥賜功臣,李勣嗚咽思殺身。
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
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
聖人有作垂無極。豈徒耀神武,
豈徒誇聖文。太宗意在陳王業,
王業艱難示子孫。
全詩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陳述唐太宗創製《七德舞》之事。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剛建立的唐政權。其將士讚頌秦王的功績,為舊曲《破陣樂》填入新詞:"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即帝位後,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宴賜群臣。宴會期間,李世民命樂工共奏氣壯山河的《秦王破陣樂》。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由當時精通音樂的大臣起居郎呂才協音律,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等一些文官作歌辭,李世民自己根據多年戎馬生涯的經驗,親制《破陣樂舞圖》,並命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人披甲執戟而舞。樂隊的布局據圖可知:舞隊的左面呈圓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戰車,後面擺著隊伍;隊形展開像簸箕伸出兩翼,作成打仗的態勢。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秦王破陣樂》即為這場樂舞的主題曲。
第二部分記述唐太宗的種種德政,以說明創製《七德舞》的依據和基礎,為全詩的重點。太宗十八歲時舉義兵,平定了兩京,後屢立戰功,平定四海。二十四時成就唐朝基業,二十九歲即帝位,三十五歲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其德業建立如此迅速,主要在於太宗善於用人,善於納諫。
第三部分表明唐太宗創製此舞的用意,即將創立基業的艱難讓子孫銘記。詩歌亦暗含著詩人希望當政的唐憲宗要向唐太宗學習,勵精圖治,繼承德業。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唐詩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