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當流星畫過天際,你會如何解釋?

 2008-11-25 22: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人已經把彗星細分成為彗、孛,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而彗星則是:「光芒長,參參如掃彗」。

現代人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的變化,然而古人沒有這些儀器,卻似乎知道的比現代人還多。

「啊,流星!」當流星畫過天際,你會拿出一顆鑽石示愛?還是會許個願?

流星是宇宙的「塵埃」(雖然,對人類而言這「塵埃」可能非常的巨大)墜入地球時在大氣層中的燃燒現象,面對這樣一種「大自然的現象」,人們為什麼要許願?比較古老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它是天神的淚珠!如果用現代一點的方式去猜想:是不是有神秘力量的參與這個宇宙的物理狀態?許願,表現了人的謙卑與敬畏,它或許就是對這個神秘力量的承認--對神的謙敬。

彗星爆亮100萬倍

天文學家驚呼:「非常非常不可思議!」

英仙座,是秋天星空中最守約的星座,因為它有最顯著、出現日期最可靠的流星雨。流星雨是當地球行經彗星軌道附近時,彗星遺留在軌道上的許許多多塵埃碎粒也許就會衝向大氣層所形成。每年英仙座的流星雨出現時間大約在7月27日到8月16日,最盛期大約是在8月12日。根據臺北市天文館的資料說:「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記錄為公元36年,當時的中國典籍中記錄當天清晨出現了上百顆的流星。」

去年10月24日英仙座曾經發生了一件奇特的天文事件:一顆名叫荷瑪的彗星突然爆亮,亮度在24小時內爆增了100萬倍,成為英仙座的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這是非常罕見的天象,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家傑威特表示:「我們觀察到這是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議,它完全是現代空前未有的事件。」

爆亮的荷瑪彗星是一顆每7年圍繞太陽轉一圈的週期彗星,在運行中即便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是一顆18等星。一般人在良好的觀測條件下肉眼所能看到最暗的星星是6等星,北極星大約是一顆2等星,而用一公尺口徑望遠鏡的肉眼觀測極限大概是17等星。但是它曾經在1892年亮度突然增至5等左右,因而被英國的E. Holmes發現,隨後以他的姓荷瑪來命名為「荷瑪彗星」。而去年它爆亮的程度更甚於1892年。
領先西方2,000多年

2,600年前古中國即有彗星記錄

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國古代關於彗星的觀測、研究是非常發達的,事實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對彗星進行觀測研究,並擁有最完整彗星記錄的國家。而且,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歐洲直到16世紀以前,一直都把彗星誤認為是大氣中的一種燃燒現象。

公元前613年,《春秋》上就記錄了:「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星孛就是彗星的意思,亦即有彗星進入北斗七星的範圍。光是這個記載就早於西方科學2,000多年,還不只於此,古人不只是觀察得知宇宙中具有「彗星」這種東西,而且已經有所「研究」了喔!

古人已經把彗星細分成為彗、孛,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而彗星則是:「光芒長,參參如掃彗」。也就是說彗星拖著尾巴像掃帚時稱為彗,沒有尾巴時就稱為孛。還不只如此,距今將近2,000年前的古人就知道彗星本身不發光,《晉書.天文志》中記載「彗星本無光,傅日而為光」。顯然從數據來看,在天文學領域,中國古代是遙遙領先於西方科學,只是它的研究方法如同許多其它領域一般是謎一樣的神秘。

古人竟然這般解釋:
彗星進入北斗七星,代表國君將死!

而《左傳》針對「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個天文現象,卻提出了一個現代西方科學很難接受的詮釋:「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左傳》的意思是這個「星孛入於北斗」的天文現象,代表著人世間宋、齊、晉三個國家的君王,都將因亂而身亡。

歷史雖然如《左傳》所言,但是這種理解現代人的確很難接受。然而,難以接受是因為它是錯的?還是因為它與我們現在的觀念格格不入?要判斷這個疑問,我們似乎不能忘記:當中國古人已經明白彗星並不發光,並且細分彗星的種類時,西方科學還認為所謂的彗星只是大氣的燃燒現象。

中國古人認為,宇宙中的變化與我們身處人類社會有對應的關係,天象對應著人世,天人合一。這種說法很「玄」,但是不能否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是超乎現代人的理解與想像的。

李淳風的兩個故事
協助我們看清面對古人的心態

這種天文程度再經過幾百年會有什麼結果?製作德麟歷、大名鼎鼎的唐朝天文學家李淳風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在校對新歲曆書時,發現朔日(初一)將出現日蝕,於是呈報太宗。因為這是不吉祥的預兆,太宗聽後很不高興,說:「如果日蝕不出現的話,到時看你如何處置自己?」李淳風自信地回答:「如果沒有日蝕,我甘願受死。」

到了那天,太宗來到庭院等候多時並沒有看到日蝕,於是對李淳風說:「我暫且放你回家一趟,好讓你與妻兒告別。」淳風說:「現在還不到時候。」說著便在牆上劃了一條標記:「等到日光照到這裡時,日蝕就會出現。」果然如李淳風所預測的,日蝕出現了,並且與他預測的時間絲毫不差。

李淳風這手可真是神奇,從容地隨手一劃之間,是多深的學識與自信!而今日我們對他讚嘆,是因為我們由現代科學中也明白了日蝕的一些道理,所以我們能理解並且佩服他的能耐;但是,如果換成另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裡的知識與道理,卻仍屬現代人無知的領域時,我們會怎麼面對這樣的故事?

李淳風的另一個故事,或許有些人就可能存疑了:有一次李淳風與張率隨皇帝出遊,突然一陣暴風從南面刮來,李淳風認為南面五里遠的地方一定有人在哭,張率則認為那裡一定有音樂聲。皇帝身邊的人便騎馬跑去查看,結果碰上一支哭著送葬的隊伍,隊伍裡面有鼓手奏著哀樂。
不只是天象對應著人世,連氣象也跟人事有關!

古代掌握的科技手段與我們現在所知的西方科學差異甚大,有時候按照我們現代的思維方法是不能理解的,聽起來是有點玄。可是這種奇聞在古籍裡屢見不鮮。
然而,異常的科學成就不只是在中國,西方也有類似的現象。

換個思維
也許就能看見不一樣的天空

500年前消失的瑪雅文明中顯示,他們的天文知識異常發達,他們的曆法是針對太陽繫在銀河系裡的運轉規則進行研究,並以此作為他們生活的對應指導。按照他們的研究推算,橫跨公元前3113年到公元2012年的5125年間,地球將通過由銀河河心所射出的一道射線範圍,換句話說,太陽系從開始進入到離開這道射線需要5125個地球年。到2012年走完這道射線的區域,整個太陽系將進入同化銀河系的新階段,按照瑪雅人的認識,這道射線將能夠淨化我們地球。
瑪雅人的學說,現代科學仍無法判斷其對錯,更遑論瞭解瑪雅人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而得到這個結論的。
李淳風也曾向唐太宗提議建造一架能夠精確測量日月五星運動的渾儀,這就是有名的渾天黃道儀。這架渾儀能夠同時測量任何天體赤道、黃道、白道三種坐標數據。顯然在中國古代,這種天文學識絕非憑空而出的,可惜這個渾儀因為過於複雜而失傳了。

讓我們回到流星的主題,在歐洲直到1803年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的殘留部分。而古中國是何時認識到這點的?不知!但是戰國初年古代鑄劍大師歐冶子,已經開始用隕石的稀世玄鐵來鑄造寶劍了,他不僅認識到了這點,也已經有高超的運用、冶煉能力,那時距離現在大約2,500年。

當現代天文學家對荷馬彗星的爆亮驚呼著不可思議,李淳風恐怕會對這種科學水平大搖其頭。如果按照中國古人的認識,天象對應著人間,那麼真正讓人有興趣的是古人會怎麼對「荷馬彗星在英仙座暴亮」,進行「具體有用」的詮釋呢?
現在,面對「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而《左傳》中「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這樣的解釋,我們是該斷然視為古人的無知與迷信,還是該試著去探討研究古人的研究方法?您認為何者合理些?

来源:看雜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